《时间简史》里有这样一段话:“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可能在梗概上掌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张维迎
臣服是一种如是的状态,不加分拣,不加拣择,只是注视生活的发生。 臣服是一种内心大过头脑的状态,你头脑会疑虑,但身心不由自主前行。 臣服是一种不言自明的状态,内心寂静,许多事情都无从说起,因而也不必说。 臣服是一种终结,念头的终结,纷争的终结,试图的终结。 臣服是简单地行事,纯粹前行。 臣服是一种抽离生活的状态。你需要抽离,不然念头不会止息,不然你仍在剧情里。 臣服也是一种创作的状态,因为没有欲望和匮乏的推动,所以这会是纯粹的创作状态。 臣服是让事物自行运转,你不参与干涉,你不施加任何力。 臣服是无可无不可。臣服是在任何情景,任何发生,任何事件中都能保持安然。像水一样随顺,顺流而下。 臣服是放下头脑的设计,顺流而下,让生活自行发生,做好手头每件小事。 臣服是踏实而深入的生命状态,有更深的寂静在臣服中发生,在运转。 臣服是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礼物。因为臣服意味着接纳,而每位生命都渴望被接纳——有太多人不接纳自己。 臣服也是务实的状态。有太多人不接受现实,不接受现实本身。他们透过自己的思想看现实,他们对抗现实,妖魔化现实,就是不愿意如实看待现实本身。 现实是简单的,思虑是复杂的,是我们的思虑把现实复杂化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