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化解产能:全球共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与互联互通?

发布日期:2016-10-21    浏览次数:4795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我们知道,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全世界各国如果缺少了足够的基础设施联通,则全球“包容”、“活力”和“创新”就无法充分体现。因此,《共绘网》提议,全球共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与互联互通,以此来化解产能过剩你有何见解呢?请激发您的思想火花,为实现世界梦出一份力。
相关热词搜索:产能 互联互通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傲雪劲松2022-04-12

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3种去向: 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 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 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 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用货币来计量,就是GDP。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当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1996年的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过剩。 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到了1998年,商品库存甚至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经济一定会出现危机。 但是1998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经济危机就暂时过去了。 所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延缓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 内部而言。1998年之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深挖国内市场。比如,废除福利分房,振兴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房地产市场。 对外,我们2001年加入了WTO,出口暴增,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外贸-投资”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 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