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万象更新,创造了多少故事,风雨沧桑大浪淘沙,至今仍留在心底的,不是美好的喜福,就是备受祸灾煎熬的痛记。关乎学习、工作、感情和生活等方面,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大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你的酸甜苦辣!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岁逢癸卯五月间, 顶礼膜拜祭屈原。 喊冤自沉汨江去, 换取清白在人间! 然后屈子跳江之前五月五也是节日的,屈子是给五月五增添了爱国的色彩……他没有失去清白吧,纪念是因为他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式发展,存在着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因素的交错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快速发展的,西方资本现代性所体现的总体性与差异性的社会化逻辑,也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因此,资本主导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地理时空上的不平衡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体现为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因素交汇共存的“时空压缩”境域,加剧着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前现代的文化因素还在左右着现代化步伐之时,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对抗与解构因素又接踵而至。这几种因素的交织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建构中,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精神生活、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重心的转变与位移。 一方面,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中,也面临着现代发展的进步强制所带来的传统文化失落与现代文化兴起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自身“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追求,使得传统伦理文化逐渐被现代经济文化所取代。在世界现代化的冲击下,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人们将物质利益的满足确证为人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一时间世俗文化、消费文化、享乐文化、浅薄文化、利己文化发展起来,精神信仰、道德理想、人文意义失落下去。相比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中个人更加趋向个体化的自由,不大受环境的支配;但同时,个人也更加无法确定自己的目的,个人认同的意义感丧失。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虽然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和束缚,但也使得传统文化赋予人的精神意义失去了有效性。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带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缺失的普遍困境。“这种缺失意味着:以往的或既与的精神样式已不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了;虽说某些部分或片段依然在起作用,但缺少一种已然成熟的定型的完备的精神形态,一种足以掌握并协调日益巨大的物质力量并使之获得自由表现的精神形态。” 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中,面对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世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精神生存的单面人困境,也出现了后现代文化对现代文化反思式的对抗性发展。资本驱动下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不仅将个人从原初人与人依赖的关系中疏离出来,还将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都融汇于“世界文化”普遍进程中。现代经济理性的扩张趋势使得社会发展日益呈现为经济的单一规划,伴随着商业生产规划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消费至上的盛行,一切终极意义和崇高价值的追求都失落了。“作为技术统治的牺牲品,它黯然无光或杂色纷呈,人在其中已不再能辨认出自己,他被剥夺了他的作为人的个性。”面对文化失却了本能的升华和超越意义,完全被整合进现实生产的工具理性中,成为缺乏否定性力量的单向度文化这一现状。“后现代”以对现代化何以会出现“反噬”人的现象的反思,走向了拒斥“物质主义”“中心主义”“乌托邦幻想”和“宏大叙事”的对抗性发展之路,以强调差异、个性、多元来重新凸显自身存在的意义。后现代的文化批判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现代性的弊病和困境,但也在反抗集体主义精神的对抗中走向随意性和表面性,失去了深刻性和共识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后现代文化对现代文化消解与解构的类似情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至上的发展要求,催生着功利与道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日益紧张,“物化”现象加剧着感官冲动、欲求膨胀和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发展,从而使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出现失衡,经济功利取向损害着人文精神的意义功能。面对拜金主义、消费文化的扩张,理想式微、蔑视崇高、焦虑不安、精神虚无、“躺平”姿态、看客心态等一系列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以后现代“异调”的形式严重危害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建。 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现实而言,实现现代化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是对后现代文化的吸收、抵制,都要以“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来审视与判断,既要发掘和吸收既有现代性发展方式中蕴含的文明潜能,同时也要保持自身文明的自主性、规避片面化现代性所引发的各种精神危机,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中构建一种健康、丰富、全面的新现代性。安昊楠
1
共2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