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致我们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

发布日期:2013-09-16    浏览次数:3483

  

      那些承载着我们儿时回忆并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生活用品,如果不被记住,恐怕很快就随着时间的长河一去而不复返。暮然回首,会发现很多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都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50年代的搪瓷缸,60年代的火柴盒,70年代的凤凰牌自行车,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90年代的“大哥大”……每一个时代都有独一无二的时代印记,这些富有时代色彩的东西总能牵引出记忆里的某个生活场景、那些模糊却深刻的动人故事60年的时代变迁,60年的生活巨变,你身边还珍藏着哪些陈年物品?这些藏品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时代变迁 生活用品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2)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NOHHT2022-02-07

这个话题很敏感,不是太好讲。我们生活中对日货是又恨又爱,有的人恨它是因为历史原因,爱它是因为它确实好使。抵制日货并非近些年才发生,历史上就有。一百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抵制日货,抵制来抵制去,一百多年了不是太见成效。 第一次大规模抵制日货,是1919 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其实在晚清,1907 年的时候,就开始抵制日货了。 1919 年5 月7 日,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对日货“不买,不卖,不用”。但不是每个人都乐意干,谁不干呢?商家不干。商家照卖不误。你照卖不误,就让宣称抵制日货的人难看了:你这不是搅局吗?我一定不能让你卖。最激烈的时候,天津出现过跪哭团。这些人披麻带孝,就跟家里死了人似的,跑到商店门口跪着哭嚎。 这样抵制日货有没有成效呢?太有成效了。 1918 年的数据是,当时日货占所有进口货的百分之四十四,两年后降到百分之二十四,近乎腰斩了。这是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日货运动。 第二次大规模抵制日货是在抗战期间。主要是在上海、北京、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抵制日货,很多明星带头上街呼口号,不让老百姓使日货,鼓励老百姓买国货,用国货。但成效不大,因为老百姓要生存。商品有一个不可破的法则:同样质量,价格低的先卖;同样价格,质量好的先卖。两把菜刀一个价钱,哪个好使我买哪个,我可不管它是什么货,是吧? 抗战期间,抵制日货此起彼伏,但都没有从根上把日货清除出去。真正把日货从中国市场清除出去,其实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全是国货,自个儿使自个儿的东西。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这三十年,基本上看不到日货。 改革开放以后,日货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是录音机。最初像一块砖头似的。那时候我们土,没见过,朋友买了一个,我记得清清楚楚,价钱是一百二十块。相当于好几个月的工资。第一次录的时候,把带子卡上去,什么都弄好了,同时按下两个键才能录音。按下去以后,一屋子人围着,没人敢吱声。突然有人说“说话呀,说话呀”,所以我们录下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话呀,说话呀”。到时候放出来高兴得不行。先是单喇叭,后来俩喇叭,再后来四喇叭--俩大喇叭低音,俩小喇叭高音,我没拎过这个“不良青年”。我那时候觉得这事丢人。时髦青年拎着它上街招摇,放出巨大的声响,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这景儿。后来,录音机就越做越大。那时候,三洋、夏普、日立、索尼等日本品牌全部进入中国。 第二波进来的是电视。那时候自己没有电视机,全是人家的。那些电视机现在看也土得不行,都是电子管的。当时,人们出国回来都有一个购买指标。排着长队,拿着券去买,还花好多钱。再有就是冰箱。自己不能生产冰箱的时候,都是使人家的。 仔细一想,不过是三十年前的事。三十年前的中国人以使用日货为荣。为什么跟日货结下这种缘分?这跟当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中国政府的宣传口号叫“一衣带水”,日本人来了,人家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这么多好东西,就很感激。后来,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是汽车。为什么买日本车?便宜,好开,不出毛病。(文 / 马未都)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