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已初具规模,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炒股热的炽热不仅在个体中显而易见,在更多上市公司中也逐步成为一种发展手段。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入股市发行股票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企业融资经营多方面的业务,既完美规避了固定的利息负担、到期日,又能提高公司的信誉和筹资能力。然而,股市的巨大风险是无法完美规避的,尽管发行股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好处多多,但是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而当发展潜力、无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不善于经营遭到严重亏损时,就应当及时“退市”摘牌,不要一意孤行在股市中横冲直撞,最后食得后果,这也是激活股票市场,焕发活力的另一种方式。股市有“进”有“退”才活,否则死水一潭?您是如何认为的呢?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织密退市“监管网”。在市场人士看来,2022年是践行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关键之年,在从严监管的明确信号下,上市公司通过种种手段规避退市的操作,将是一场“无用功”。截至2021年底,退市新规发布近一年来,共有27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17家。目前,近百家公司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资本市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生态系统正逐渐形成,为建立起常态化退市机制,监管部门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为确保“应退尽退”,除了下发关注函或问询函外,监管部门还辅以现场检查来落实“零容忍”。比如,向*ST环球、*ST海创两家公司出具的问询函中,上交所明确表示,若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对营业收入予以扣除,规避终止上市情形,将在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后,及时提请启动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并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如根据最终现场检查结果,公司扣除相关影响后,触及终止上市情形,本所将依法依规对公司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为压实审计机构的“看门人”责任,退市新规还明确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机构需对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扣除是否恰当发表专项核查意见。从上交所2020年度退市监管情况看,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核查意见已成为财务类退市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 各地证监局也加强了年报披露前对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督促提醒。1月26日,上海证监局在对辖区2021年年报审计进行执业提示时提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时,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是否通过重大非常规交易规避退市,包括通过突击确认资产交易、政府补助等方式增加利润;突击达成明显缺乏商业合理性、可能附有前提条件的债务豁免协议或资产捐赠,实现净资产精准转正。1月25日,北京证监局召开“辖区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监管工作会”也强调,上市公司要聚焦退市新规,杜绝利用会计手法调节规避退市,不得虚增收入、突击调节利润、利用偶发业务增厚净资产。一个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健康机制。可以预见,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在监管强光的持续照射下,今年的退市监管与违规保壳之间的“交锋”将比以往更加激烈。(徐锐 、刘礼文 /上海证券报)
从投资端来看,中国资本市场与海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最大的区别便是牛短熊长,市场投资者“炒小、炒差、炒新、炒壳”等投机行为盛行。而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大量上市公司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相对较低。在此前的审批制与核准制框架下,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存在“难进难出,只进不出”的特征。 这便造成了,具备高增长型的中小企业“进不来”,投资者“投不到”,而已经不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出不去”,投资者“只能炒”的尴尬局面。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都最应该是被市场重视的一方,我们过去习惯去教育投资者,做理性长期价值投资,但更应关注的是资产端出现的本质问题。 在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退市新规落地以及北交所开市下,将会有更多处于价值早期,具备快速成长能力的中小企业实现登陆资本市场,也将有更多不具备长期成长能力与投资价值的企业被退市。资本市场在资产端将会实现更好的“新陈代谢”,留下更多具备投资价值的高增长型中小企业。从而逐步出清资本市场目前投资端“炒小、炒差、炒新、炒壳”等投机行为特征。 2021年,A股市场成交额突破一万亿的交易日已经打破了2015年5月8日至2015年7月8日,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超过一万亿元的记录。可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是愈渐充足的。目前,北交所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50万元+2年”,与科创板齐平。可预计,伴随着市场逐步发展,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将有更多投资者得到分享高增长型中小企业成长红利的机会。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