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教育”启人心智+“科技”改善生活+“文化”陶冶情操 =人类的文明基础

发布日期:2018-01-13    浏览次数:4961

  

         从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一直在探索前进中。

  

 人类文明的基础来源于教育、科技、文化三大领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教育牵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在现代化社会,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便更加突出。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给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为温饱所担忧,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正能量的文明继续引导人类前进。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如何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大显身手,绘画人类未来的蓝图呢?请您踊跃发表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科技 文化 人类 文明基础
赞同(1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常青树2022-09-25

自先秦以后,除了佛教的东传和渗入之外,中国哲学大致在自身的传统中演化。然而,步入近代以后,西学逐渐东渐,由此,中国开始面对西方哲学这一“他者”。中西哲学的相遇,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明末及明清之际,但由传教士来华而发生的中西之学的接触,在时间上比较短暂,在内容上也缺乏对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以后,中西哲学之间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的回溯,同样无法回避这一思想背景。 如前文所论,中国哲学的不同系统,包含着丰富而深沉的内涵,然而,在形式的层面,其论述又往往打上了传统的印记。在这种传统的形式下,中国哲学的内在意蕴往往隐而不显,唯有在其他哲学系统的比较参照之下,其内涵才能获得比较切实的展现,西方哲学在相当意义上便提供了这样的参照系统。明清之际,方以智提出“通几”与“质测”之分:“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从思想渊源看,“通几”一词,可以追溯到《易传·系辞上》的如下论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以现代思想为着眼之点,“通几”与“质测”究竟应如何理解?仅仅从中国的传统出发,显然难以对此作出合理的阐释。然而,如果我们参之以东渐的西学,则可以获得另一重视域:“通几”主要表现为从形而上的层面把握世界的哲学进路,“质测”则大致与注重经验考察及演化推论的实证科学相通,尽管此所谓实证科学,不限于自然科学,而是包括乾嘉学派的实证考据,但在不同于思辨玄学的意义上,又确乎近于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就此而言,“通几”与“质测”之辩,关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事实上,在方以智那里,以上区分的背后,已有西学的影响,在其对“远西学入”的评议中,便不难看到这一点:“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然智士推之,彼之质测犹未备也。”这里既体现了对西学特点的理解,也展示了肯定哲学对科学的制约这一进路:“拙于言通几”,导致了“质测”之学的欠缺(“未备”),后者蕴含着传统儒学的相关观念。当然,方以智同时又指出:“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这种肯定质测的思想取向,同时体现了注重形上与形下统一的哲学视域。方以智哲学中的如上意蕴,在引入西方哲学这一参照系统后,无疑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彰显,它表明,在中西哲学相遇之后,西方哲学的参照有助于我们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读出更多的东西或更为明晰地把握其意义。 (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