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人敢质疑、思辩则获诺贝尔奖的机率将提高?

发布日期:2018-07-24    浏览次数:6345

  

          作为世界上顶级的奖项,诺贝尔奖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分五个奖项,颁发给前一年世界上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892位个人和24个团体。在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中,十多位均是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莫言、屠呦呦……大多是外籍华人,真正有中国国籍的只有莫言和屠呦呦,这也是为什么莫言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国人所表现出的异常激动和崇敬之意。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的缘分至浅存在很多因素,我们从小接受着固定、呆板的应试教育,发散、思辨的思维常常不被重视,即便在大力普及素质教育的现在,只有大城市的学生能享受到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和环境,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在为升学而学习而在发达国家,开放、思辨的教育思维更为推崇,也因此培育了许许多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敢质疑、思辩则获诺贝尔奖的机率将提高?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人 质疑 思辩 诺贝尔奖 提高
赞同(3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水韵传奇2024-03-22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意思是科学最终是可以证明错误的。换一句话说,科学不等于正确,只是一种阶段性正确而已。 只有能够证伪,证明不对的,才是科学。如果一种学问,不能证伪,那么,它不是宗教,就是迷信。科学进步越快,证伪速度就越快。 比如,有人说,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你会不会觉得可笑呢?比如,有人说,人死如灯灭,灵魂根本不存在。你是不是觉得荒唐呢? 不是因为观点谬误,而是因为语气。没有回旋余地,似乎自己就是造物主,是真理的主人。真的吗?当然不是。但是,谁能证明错误呢? 我不能证明对与错。但是,我知道,那是愚蠢的一种方式。真理从来不是一个定数。它在人类的怀疑、质疑和讨论中,逶迤前进。 不能证明的东西,或已经证明错误的东西,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和相信呢?为什么一定要延续过去愚蠢呢?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最终,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分道扬镳,自己创办学院。此后,其思想统摄欧洲一千余年。 但是,当今科学家普遍认为,17、18世纪的科学架构,几乎是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逐条批驳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就没有现代科学。再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大多是错误的。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真理,更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只有怀疑和质疑不仅可靠,而且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所以,他是现代哲学之父。我们今天能够做的就是勇于怀疑、继续怀疑、不断怀疑,包括笛卡尔在内。2024.3.13木虫

(1)

鹏啸九霄2022-01-10

孕育大师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它也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这个大气候。世界级的大师集中在非常少的几个国家之中。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按照获奖的人数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不光是诺贝尔奖多,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以及其他领域独领风骚的学者也是最多的。(文/石毓智)

(0)

刘贵银2021-11-09

罗杰斯:不要执迷于所谓“常识”,常识往往意味着“不变”,而这种认知方式恰恰是反常识的。因为“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常态。“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养成一个善于质疑“常识”的习惯,要学会自己搜集信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独立自主地做判断、做决断。只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这样一种素质,你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1)

漫步者2021-08-29

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文: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

(0)

舒醒尔尔2021-07-26

诺贝尔经济学奖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应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及学术规范进步或催生出属于中国的诺奖。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目前中国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十分遥远,中国的现代经济学发展时间非常短暂,还没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在经济学领域话语权很弱。展望未来,中国作为快速变革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能够提供诸多重要的研究选题。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三十年后,中国或将迎来属于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