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和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股时代潮流,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时代主题。为了改善民生,追求民众最切实的利益,“辩论”比集体决策更民主更直接。
在中国的社会里,民生改革走的是一条“集体决策”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就医、贸易交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连同相关部门一起调研解决,难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即便在网络开放公共平台供人民群众各抒己见、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罢了,真正贴合人民利益的寥寥无几。当代,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民主型社会,只要有渠道让每个人发表意见,让大家形成“辩论”模式,才能最终讨论出人们最需要的改善民生的方法。共绘网认为 “辩论”比集体决策更易让民众看的清楚,有利于建立透明、公平的社会,但辩而不决不利于民生改善。您认为呢?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事实上,哲学在起源处就是因应说理训练的需要而诞生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或公民政治,需要大量的辩论和说服,这些公共说理就需要说理的训练,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智术士的出现,而苏格拉底很大程度上就是衔接着智术士而来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度依赖观念支撑生活的时代,这些观念真伪丛生,它们怎么去碰撞、交流、呼应,才不会仅仅是抬杠撕逼骂战和同温层自我认同游戏,《共绘网》的哲学这种说理训练在其中就大有可为。技术上,它可能可以像磨刀石一样,用来磨砺思想,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径,态度上,它可能能使人更谦逊、更虚心,更能诚恳、耐心地投入说理,反思自己的“合理”是真的合理还是自欺欺人。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 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 以力服人是不行的。对付敌人可以这样,对付同志,对付朋友,绝不能用这个方法。不会说服怎么办?这就要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引自第415页)
I like good arguments. 大多数人好像是不喜欢辩论的,可能觉得辩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争吵或者冲突,但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是该有自己独立观点的,而辩论是让思辨更好成长的方式,特别是论句很精彩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种魅力或者享受。
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经历一定的过程,才会有一定的结果。“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好像很有魄力,其实不然,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急于求成,工作不深不细,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和“甩手掌柜”的做法,往往促使下属为了完成任务、交差应付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造假数字、搞政绩工程。 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没有过程哪有结果,过程管控好了,结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要合理安排,把握节奏。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给下属安排任务、下达指标,既给下属压担子,又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重要工作要牢牢抓在手上,加强过程管控,深度介入,掌握好节奏、步骤和力度,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严格标准,及时纠偏。方向正确才会有好的结果,注重过程必须注重纠偏。既要注重纠正偏向,避免大方向上的南辕北辙;又要注重纠正偏差,善于发现并关注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问题,主动做一些细致、具体的工作,出点子、教方法,及时修正完善,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要总结反思,不断进步。善于总结反思者,总是能够将认识升华、发展,最终指导实践、取得成效。要在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总结正面经验,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又要汲取反面教训,举一反三、亡羊补牢。(李小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1
共5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