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历经沧桑变化,实现了经济崛起。当中国自身已经具备造血功能的时侯,那接下来就急需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而非依赖外资(货币资金)?
从鼓励外资引进到提倡国内资本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引进外资不再具备缓解就业矛盾和学习西方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外资(货币资本金)的大量涌入浪费了国内资源,打击了我国产品技术的生长空间,进入“繁荣而不富裕”的怪圈,也越发依赖外资。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舞台上已占据一席之地,已经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人民币资金池),能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只要再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即可。对于外资(货币资金)的利弊以及人民币资金池的状况,您了解和清楚吗?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金融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当前国内一些支持推进金融开放的理论流于简单化,认为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汇率自由化等措施百利无一害。这种理论不能反映国际金融体系的真实面貌。 这种理论所犯的简单化错误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例如,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以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一直占据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自由开展贸易可以帮助双方都变得更好。该理论没有看到,较发达国家与较落后国家之间存在着产业结构的差距,落后国家如果完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永远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只能一直承担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因此,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与李嘉图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保护关税理论,提出落后国家要通过保护关税来培育幼稚产业。在金融领域情况也是一样,金融强大的国家与金融落后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中心-从属”的关系,中心金融国家可以操控从属金融国家的金融制度,从而通过金融渠道掠夺后者的国民财富。这就是与简单的金融开放理论相对立的“从属性金融理论”,这种理论反映了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征。中国目前在实体经济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业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在金融领域仍然没有成为中心国家,防守为主的对外金融战略不应改变。田磊 昆仑策研究院
人类过去400年的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然而,过去四十年,我们在这个关键领域,却输在了起跑线。这种切肤之痛,在科技产业奋力追赶、试图打破发达国家围追堵截的今天,尤其剧烈。科技战就要打响,我们却连手中的枪,都是对手造的。中兴、华为事件,只是芯片禁售、断供,便已经让我们被动不已。将来有一天,如果科学仪器也被断供,谁来托起中国科技的明天?(作 者:张静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