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仿佛进入了一个空前焦虑的时代,冷战以来关于全球化的乐观情绪正在消失,逆全球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卷土从来,种族冲突、国家冲突、文明冲突的言论甚嚣尘上,人类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
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实践,实际上已经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提出了不同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的一种新的范式——共同体主义。而一路走过来,我们都发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都有弊端,那就统称全球主义或共同主义,全人类共奔美好未来,您看行吗?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如何合作呢?合作后带来哪些利益呢?全民汇聚一个公共系统,中国人每人出资1元钱,建设一个公共市场。这个公共市场承接每年40多万亿消费,按照收取5%分销佣金,每年获利20000多亿人民币。按照科技公司100倍市盈率估值计算,该平台价值200万亿人民币。以平台200万亿股权为抵押,发行60万亿储值,采购中国制造80%的控股权,很容易完成收购。数据和技术共享,很容易给大学生创造大量的“金饭碗”,很容易让每个地区获得平等的发展权。 消费者所有制万能应用公共市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承接未来消费(∞0)分销佣金(∞)股权资产价值(∞0)无限价值解决有限的问题,人类构筑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消灭战争。共同富裕=国民基础收入,消费者:人类;创新者:大脑喜欢(∞XN%)。晓辉讲新知
有人问,既然按劳分配是一种合理的、必要的分配制度吗,同时又是一种平等的分配制度,那么,是否永远保存下去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我们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考察按劳分配的存在的合理的,必要的,也是平等的。我们又是辩证唯物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失去都是发展的。事物只有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是合理的,必要的 。当它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按劳分配制度也是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分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被分配的产品数量,而这种数量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该随着改变的。”我们党中央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也明确指出;只有当“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国家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已经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时候,我国社会就将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时代。” 问题很明显,按劳分配并不是我们的理想,在将来社会产品已极大地丰富了之后,我们要用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代替它(在目前我国实行的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中,供给制部分已带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的萌芽)。之所以要用按需分配原则代替它,因为按劳分配还没有实现彻底的完全的平等,还未摆脱资产阶级式的权利残余的范围。我们知道,按劳分配只是实现了权利的平等,还未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而“平等的权利在原则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它“对于不同等的劳动是个不平等的权利。”关于这一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得很明显。 我们看到,有些人由于体力强,文化水平、技术水平高,因而他们所拿到的报酬就比体力弱,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的人多些。这是以劳动作为分配劳动产品的尺度。它比一切阶级社会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分配尺度是进步的、合理的、也是公平的。但是,“这个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同等的劳动是个不平等的权利。”因此,一切共产主义者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来消灭这种不平等的权利。 其次,我们也看到,有些人虽然体力、智力一样,也拿同等的报酬,可是由于他们各自家庭负担不同(有的人结婚、有了孩子,或家中还有抚养的老人,而有的独身无挂或家庭负担较轻),因而在同等的劳动和取得同等报酬的条件下,大家实际上得到的享受社会消费品的情况却不同,有多有少。这就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应该消灭。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就是说,只有当出现以人们的需要作为分配劳动产品的尺度代替以劳动作为分配劳动产品的尺度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彻底的、完全的平等。在目前我国实行的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中,供给部分已出现了这种萌芽。这一部分,就不考虑人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等价交换”原则分配了,而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加以分配。将来,随着社会各项产品日益丰富,就将从粮食、衣服等一项一项地按照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了。量变引起质变。“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暂时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权利”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了资产阶级式的权利,但是在消费方面还不能取消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因而在这方面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平等的缺点。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缺点,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即社会主义社会--引者),在它经过长久的产育苦痛以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 ——摘抄自《学习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关于平等部分)
大多数人,天天在讨论这个主义,那个事件,却不知道这些多只是现象,表像,天天无穷都在重复发生。却不知深层是人性的问题,认知的问题,不能从更深层来提升人类的认知,完善人类的人性,那些层出不穷的现象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也永远在重复发生。从更深层次来提升人类的认知,完善人性和道德,则是《共绘网》思想体系的巨大意义!
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 1、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指出“资产阶级…在群众刚有点革命性的时候,他又害怕群众的觉悟了”。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具有彻底坚定的革命性。 2、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无法调和。资本家不会按照社会化生产的需要配置资源,剩余价值的追求使更多生产资料流向高利润部门,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自身的固有矛盾,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伴随私有制的消灭而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将伴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最终走向灭亡。(文/李艳青)
人类走向共产主义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这一规律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坐等就可以等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唯有通过艰苦的社会实践,克服重重障碍和巨大阻力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就是说,共产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又是社会实践: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为实现理想而展开的现实的运动。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行动起来,必须在实践中为其不懈奋斗。
计划乌托邦与市场乌托邦:计划派与市场派都有“致命的自负”特征。每当政府进行经济调控尤其是反垄断、反某些行业的无序扩张、反资本的无序扩张时,总会有强烈的质疑的声音,总会有一些“自由市场派”学者撰文著书予以反对。反之亦然。这种情形在美国和全球经济思想史上屡见不鲜,在中国近4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发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个社会只有在不同观念的持续辩论与包容中才能不至于走极端,健康的社会经济体始终是在两极悖论中前进的,伴随着的是观念、思想的两极对冲。以思考和著述为志业的经济学精英人群,他们的思维特质就是“完美假设”和对“完美假设”的论证。 在几百年来的经济思想史上,形成了两大鲜明对立的学派,“计划学派”与“市场学派”(这是一个并不完全准确的粗浅划分),他们的理论都具有“完美假设”的特征,都在自身思想“完美假设”的前提下,“论不惊人死不休”。因为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能独树一帜并自成一派,并深刻影响政治家、企业家以及社会大众。但无论是“计划学派”还是“市场学派”,他们的思想体系也大多拥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都具有著名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哈耶克所抨击的那种“致命的自负”特征,哈耶克本人也是如此。计划学派假设“顶层设计”的完美性、计划的完美性、少数精英智力的完美性;市场学派假设自由交换所必然带来的市场完美性、人的自私动机相互对冲带来的市场完美性,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地调节、修复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人性恶的问题,认为市场可以通过交换、竞争自动淘汰作恶的企业家、无良的企业。
所谓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的主体以高度文化和广博知识为基础,尊重生活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有求实精神、有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它与愚昧的生活方式相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化的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只有以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知识为基础,才能在一定的生活资料面前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同时,生命运动是有规律的,生活现象也是有规律的,只有尊重生活本身固有的规律,才能使社会和个人在生活中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所以,共产主义新人应不断接受科学新观念,应用科技新成果,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又符合生命和生活发展的规律性。(高镇)
中国复兴了,综合国力超过美国了,我们还要和这只野心狼处好关系,给它喘息和复仇的机会?这也太缺乏痛打落水狗精神了吧?我们不是要消灭美国,而是要消灭它的垅断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须知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实现英特纳雄内尔,是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不联系这一点谈世界大势,就是忘了共产党人的根本。
1
共10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