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面貌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面貌,比喻事物的外在状况。从两方面说,第一从精神状态,一种状态反应一个人对待事物或者事情的认知、认可情况,或者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第二从面貌状态,通过这个人的面部表情反应对待事物的态度。
而生命是宝贵的,俗话说“长江一去无回头,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回程票。要做到身心健康,养生之道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无论是从个人的身心健康出发,还是从世界的文明建设出发,《共绘网》认为迷信拜神的人应转变思想观念,将拜神的时间替换成投入到有益身心的活动中,则世界的精神面貌会怎样?也许文明社会亦早到来!您觉得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我感兴趣的是,鲁迅所说的“迷信”究竟有哪些?它们现在依然还在吗? 有的。这就是傩文化。傩文化非常古老,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主要是鬼神崇拜。古代人将世界分为三层:天上是“神”,地下是“鬼”,中间是“人”。这种心理机制对全人类是一样的。而且,这种心理机制,如今继续存在着。 很多人也许认为,宗教,尤其是一神教,比傩文化高级。这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傩先于先秦诸子的思想,以及后来的儒教道教。在今天,传统文化式微的情况下,傩文化仍然存在于民间,尤其是“落后”的偏僻之地。别看他们“落后”,只要不受“伪士”蛊惑,他们就是淳朴的、善良的。 “伪士”实际上都是特权的产物。历史上的儒家只有混不下去了,才“礼失求诸野”。这个“野”,实际上就是民间的傩文化。 “傩”的现代读音为nuó(挪)在汉语词汇中它是一个古老的文字。在古代,“傩”字的本义是指“行有节度”。《诗经·卫风·竹竿》中有“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傩”这样的形容,意思是说“巧笑时牙齿雪白,佩玉行动有节奏”。 在《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以及《周礼·夏官》“帅百隶而事傩”中所指的傩,据今天的学者考证,其本字则应是“魈”。“魈”的读音也是nuó,其含义是驱逐疫鬼。《说文通训定声》解释说:“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故曰魈。唯经传皆以傩为之。”这种以“傩”代“魈”的现象,在训诂学上称为古音通假,即借用一个与“魈”音同而义异的“傩”而代表驱逐疫鬼。后来本字“魈”被人遗忘,并且,“傩”字的本义(行有节度)也逐渐消失,“傩”也就随之成为大家惯用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的符号。 时间关系,关于傩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的关系,暂时不写了。总之,民间社会的人们,只要不沾染“伪士”的病毒,就不会变成“愚民”,而只不过是看起来“迷信”罢了。
信教在农村已经成规模化,在城市也正在蔓延,城市里也有教堂之类,特别是家庭聚会很是普遍,哪个生活小区至少1-2个或更多的家庭聚会。我在豫北小县城一个很小的小区,只有9栋步梯楼不到500户,据我所知道的就有2家,每周3-5-日,上午都聚会,有时还增加次数。有一次坐在体育馆休息,遇见一人,他说,你要是没事,他给你传一段福音吧?我拒绝了。
如果你人生的优先级超过了3个的话,那就是没有优先事项。——Jim Collins 你的优先事项比你的价值观和目标还要重要,因为可以说是你的优先事项成就了那些东西。 你的优先事项反映你的优先事项和目标。 如果你的人生里面没有去做某件事情,比方说不锻炼,那不是因为你没时间。相反,那是因为这件事情不是你的优先事项。 你当前不定期去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你的优先事项。 如果你说灵性是你的优先事项,但是却很少去修心,那你就是在撒谎。 如果你说投资于自己的未来是你的优先事项,但你却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网上乱逛上,那你就是对自己撒谎。 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面镜子——是对你人生的优先事项的诚实评估。你的优先事项向你和世界反映出了你重视什么,以及你向往什么。 如果你的优先事项安排得当的话,通常其他的事情你也会做对。 那么你的优先事项是什么? 对你来说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相信什么?你支持什么?你人生想要什么?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你就不能对你的时间和人生分出轻重缓急。因此你也就没有信心、动力去把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聚焦到建设你想要的未来上面。 弄清楚你的优先事项是什么,然后生产力就变得简单了。(文 | Benjamin Hardy)
1
共7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