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除非你终生不使用手机,否则,个人隐私无法隔绝?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次数:6099

  

          “如果你觉得隐私很重要,那么就用iPhone”,这是一则苹果手机关于隐私的广告语。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个人隐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手机作为个人隐私的最大储存工具,到底是该继续使用呢还是被摈弃?

          经过二十六年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在世界上已经完全普及,近些年来,凭借碎片化、传播快、便携式等优点更有超过电脑之势,个人隐私在手机中的存储量也越来越大,几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事件都和手机紧密相连,无法分割。早前,苹果手机、三星手机泄露客户隐私事件发酵的沸沸扬扬,引发了人们对手机中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一边是承载的科学(技)、快速、高效的现代功能,一边是隐藏了隐私、伦理或国家安全的泄露风险,每个人都要选择,除非你终生不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和邮箱等,否则,个人隐私无法隔绝即留痕是难免的。您觉得呢?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 速度 效率 隐私 伦理 国家 安全 选择
赞同(2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童静2024-07-04

对于个体而言,存在“不可数据化”的东西(如隐私)和可数数据化的部分,不可数据化的边界在哪里?可数据化的使用权限在哪里?等等。数据化个体并对群体进行这种操纵可能催生新型的政治或者商业模式,我们得适应并运用政策与伦理规制这种操纵;我们需要考虑并建立新型的政治或者商业伦理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理政策。

(0)

金进2023-09-05

这个调查是2020年7月份做的,就是在支付宝的信息的窗口,我们给他们送了一个问卷去,大概有1万多个用户点开而且完成了调查。问了他们12个很简单的问题,关于数据隐私分享的一些问题,也因为这个是和支付宝合作的,所以我们也匹配了这些用户他自己实际的数据分享的一个情况。 我们问了他们你关不关心你的隐私,在线服务的隐私,当然这个问题回答显而易见,93%的人都说他们很在意,6%的人说他们在意,只有1%的人说他不在意。当然这个问题问的太空了,就是说在不在意隐私,所有人都会说我在意。 然后我们也问了他们,在不在意支付宝的隐私保护,回答也还相对正面,48%的人都觉得支付宝做的不错,39%的人说他们做的可以,只有少量的5%的人说不好,平均而言还是相对比较正面的。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是问他,每个问卷里你们在不在意,在支付宝上的小程序分享数据时数据的隐私问题,将来我们要实际观察他们对小程序的数据分享。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差异性就比较强了,因为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准确一些。有46%的回答是他们十分在意,有39%说他们在意,还有15%说他们不在意,所以这个还是有差异性的。并不是说大家上来就说我在意,有十分在意的,也有在意,还有15%他不在意。所以之前我也说到有法律界很多学者都说你这个问题问的不对,说对不上。 然后问完这个我们就匹配他们后台到底分享了多少数据。还挺有意思的是回答问卷的人平均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他们登录了46个小程序,量还是很大的。然后平均他们授权了34.2个小程序,就是分享他们的数据,因为我们知道他只有授权数据分享之后他才能用小程序。 但是他们也不是授权了所有的小程序,不是说他上去一个就授权,它实际上只授权了34个,从比例来讲,大概是75%,所以他们实际上是拒绝了大概25%的小程序。可以看出来,并不是这些消费者完全无奈的放弃了他们的选择。 他是在做选择的,尽管这个比例75%是高还是低,这不好说,但至少他们是拒绝了25%,所以这里他是很主动在做选择的。我们其实还看了一下,他们授权之后,后面他用了多少,比如说一个月之内回来登录多少次,每次看了几页,还花了多少时间我们都看了,回头我会提一下。 所以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之后,我们回到数据隐私悖论这个问题。我提到在问卷调查里面关键的问题,你在不在意在授权小程序的时候数据隐私这个问题上,回答有三群人,46%的人是十分在意,39%的人在意,还有15%的人是不在意。这三群人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哪类人授权数据分享最多。一个粗略的想法应该是不在意的人应该授权最多,因为他不在意,然后特别在意十分在意这群人应该分享最少。作者:熊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

(0)

孙合文2021-06-04

直击热门话题.关注社会资讯,把握社会脉搏,尽在《共绘网》!

(0)

菲凡2021-03-12

第一步,搜集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全部信息并进行精准画像。这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互联网公司掌握着我们每个人的消费足迹和社交记录。你留下的每一点痕迹,都会是你无法消除的证据。国际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 Schneier)在《隐形帝国》一书里写道:“脸书只根据简单的点赞,就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种族、个性、性向、政治意识形态、感情状态和药物使用情形……”第二步,制造出具有检测民众的语言、生理和心理状况功能的生物识别设备。这对于今天的科技水平来说,并非遥不可及。试想一下,如果某个中东极端国家掌握了这项“人机互联”技术。哪怕是最基础的版本。最高统治者就可以打着提高和改进政府服务的名义,强迫全民接受这一“数字服务”。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出民众在想些什么,准备做什么。假如,某个人在看到最高统治者的照片和语录的时候表现出愤怒的状态,马上就会引来警探的特殊关照。汉武帝曾经推广运用了“腹诽罪”。颜异不幸成为第一个被拿来试刀的人。后世对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口诛笔伐。但在“人机互联”的技术支持下,心怀毁谤就有了定罪的依据。国民的一切行为都将被记录在案,然后由“算法”匹配对应的社会权限。久而久之,这个国家的国民会变得顺服无比。(求是大牛哥)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