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统计,虽然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30万种,但人均阅读量却是全球最少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人阅读4.56本图书。中国人读书少,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固定的思维。
在如今的社会,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微信等社交软件上了。他们似乎更热衷刷消息、看八卦、垃圾新闻和过激的图片等快餐式“浅阅读”。虽然也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不免让我们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这是否是中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以及文化的力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呢?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后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1
共3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