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之魂,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华夏人,应大力推广国学精粹,名扬世界。
国学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学术,并非是指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是指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留给现代人一笔宝贵的思想学术财富,直至今日,儒学、道家、法家等各类思想仍然有诸多可取之处。
徐志摩曾经说过:“中国人躺在儒家挖的大坑里几千年爬不上来,读书根本就不是为学习知识,掌握真理和探索宇宙奥妙。读的好点的,参加科举,当个官,做做人上人;读的差的,混口饭吃仅此而已!人与人之间始终学不会平等的相处。所以,至今仍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当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儒家思想尽管伟大,也不能脱离时代。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应该以批判性的、包容性的态度看待它,既肯定其优点和价值,也应该认识到其不足之处,不断吸取其精华,以推动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作为后人,共绘网认为应提炼、升华中国的“ 国学 ”精粹及其道德观,守正创新,精心打造“ 经世致用 ”的软实力,并推广至全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国人的精神素养。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自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建大一统民族国家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的2000余年,为中国精神的缓慢进化期。因秦废封建而立郡县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春秋战国时代的那种“百家争鸣”从此不再,相对宽松的言路环境遭到摒弃。这种严峻的文化局面亦如司马迁所说:“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从此进入缓慢进化期的根本原因。 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并未因政治上的专制和言论上的禁锢而完全停滞下来,而是在极其艰难的历史环境中顽强生成和缓慢进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一统的君主集权的重心放在皇权的稳固上,且经济上实行土地财产的私有制度,在文化及精神领域实行较为柔性的专制策略,因而在经济和文化及精神领域,只要不危及统治阶级的政权和核心利益,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较为自由地探讨学术理论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自身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倡导“和而不同”理念,对其他诸家采取开放和兼容的态度。例如,在哲学上,儒家赞同道家的道本体论,并将其运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儒家也吸纳和借鉴了法家“以法治国”“以法为本”的思想,主张“刑德相辅”“宽猛相济”。如此,就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及精神景观,即在政治上实行严厉的君主独裁,但在文化和精神上却相对宽松。尽管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却允许学术上的公开讨论,因而道、释、法、墨、名、阴阳等诸家仍然能长期共存并相互融通。所以,诸家内部几乎都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宗派。例如在儒家内部,在汉有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和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在唐有以韩愈为代表“道统”说,在宋明有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儒学中,又进一步分化出多种流派,如在汉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异,在魏晋有“贵无论”与“崇有论”之别,在隋唐有排佛弘儒与兼综儒佛之辨,在宋明有理学和心学之争,在清有汉学和宋学之论,如此等等。 在道家内部,其门派的分化和划分十分繁杂。有学者统计,其派系有105个之多。一般而言,有四派、五派或八派之说。若按四派论,可分为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按五派论,可分为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占验派;按八派论,可分为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至于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就逐渐与中国儒、道相融合,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并从中分化出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左亚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教认为上天主宰着一切,人要信仰虔诚,心存谦卑,因为上帝创造的一切人在他面前没有可以夸口的。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都有一个共同思想,那就是认为上天赋予了人德性:儒家称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或良知;道家称之为神性;佛家称之为佛性。
修养一个人的道德和才能,智慧(乖巧,敏锐),什么因素是更重要呢?一个人拥有才能、智慧和本事就可以确保事业和生活中的成功? 同样的,道德对一个人来说重要吗?对于一个人的祸福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只凭智慧和本领就可以实现人生的目标,那道德的作用是什么呢? 《列子说符》中写:「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意思是,臣没听说过在有道德修养的王统治下,国家混乱,也从未听说过在没有道德的统治者统治下,国家会盛兴。尺不正,就很难画出正方形,圆规不准,就很难划出圆形,一个人的修养就像尺、圆规一样,是不能动摇的。在古书中写:「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己而得。在《淮南子》中也写:天下不可以智为也,不可以慧事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强胜也。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则五无殆,五见则德无位矣。
知识分子的责任:什么才是中国应走的道路?怎样才能使中国有个光明的远景?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浓缩成八个字:道德,自由,民主,科学。 只有实现这四目,中国才有希望。我们要实现这四目,必须积极地努力于新的文化创建。要努力于新的文化创建,必须有健全的知识分子作努力。怎样的知识分子才算得是健全的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要成为一个健全的知识分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注重德操;第二献身真理。 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之中谈道德,不是被人讥为迂阔,就是容易被人认为虚伪。的确,在谈道德的人物中多的是这两种人。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要道德。有没有人因市面流行假钞票而根本不用钞票?稍一反思,现在的道德问题实在是严重。在这迷茫失序的世界里,人事朝夕变幻多端。我们把握着什么?我们靠什么作定力?我们必须怎样才能免于失落?各种无定向的风在乱吹,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令人何所适从?我们怎样站稳脚跟? 现在,有些人在权势面前是一套,转过背来对弱小是另一套。脸谱的变换,比戏台上还要快。他们到张家是这个样子,到李家是那个样子。中间一点连贯也没有,一点共同的基本原则也没有。 自己跟自己不一样。自己把自己在各种不同的应付人事的场合撕成碎片。结果,自己不见了,只剩下一张名片。这样的存在,像马路边灰尘般的存在,像汽车后面排出的烟似的存在。 我们最核心的需要是始终维持自我认同,是保持内部巩固,是静悄悄地作自我综合。我们处身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要像屹立海岸的奇崖,任它风吹雨打,鱼虾相戏,狂浪拍击,我则屹立不移。 坚固道德的完整,方可收敛散漫的心灵。只有照着道德原则的指标走去,才可免于掉进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鳄鱼潭。我们能否见小利而不忘大义?我们能否处贫困而不改素志?我们能否视马路上的富贵若浮云?我们能否坚持理想而不受诱惑?我们能否不把廉价的恭维当作“精神食粮”?我们能否在无端受侮辱与迫害时处之以宁静? 凡此等等问题,都是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到的问题,而且在实际中必须认真面对的。这些问题在纸上解答都是容易的,坐而论道也不太难。只有在实际的情况出现,身历其境,受到临场的考验时,才可测出一个人的德操之深浅高低。在这种虚华而又沦丧的岁月,一个知识分子要保持道德原则,实在是难上加难。但是,功夫就在这里。 道德而无相干的知识作充足条件时是盲目的。我们处身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不可少的是分辨能力。(作者:殷海光)
1
共7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