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高端技工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仍很低,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姑且看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40多年里,中国培养了2亿多的大中专学生,但最终真正能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工匠)的相信不足10%的比例。
共绘网认为推动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经过的基础关就是人才关,然而,我国高端技术工人(工程师)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求人倍率高达2.0。目前,钢铁等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呈现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趋势,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技师“断层”现象。制造业大国,人才基础是技工和工匠,中国应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端技工的培养,切实提高高端技工的地位和待遇……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李泽湘教授:应该如何定位工科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我们常说,“工程师必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话是不错,但是“问题”从哪来?传统的教育中,问题主要来源于老师或书本且多年不变。学生从数理课程开始,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最后到毕业设计课程(Capstone)。 毕业设计之目的是要把之前的知识融合起来去解决一个老师指定的问题。 毕业设计课题大部情况下都是之前用过的。一些专业课程可能也附带了一些实验或者项目(project),但大部分都是验证性质为主。很显然,工程教育在这里被定位为应用科学,即正向研发或者单向技术思维的范畴。欧林工学院创校校长米勒教授认为,工程师应该是能够 “Envisioning what has never been and doing whatever it takes to make it happen!”(想前人不敢想,且能排除万难去实现之)。工程教育应该从视野培养开始,树立远大目标。为此,学生必须学会用设计思维去提问题,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再用数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去探索和迭代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了解人文、商业技能和伦理去推动方案的商业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团队合作、跨学科思维、具有创业者精神和国际视野。从学徒制演变过来的项目制教学在医科和设计领域已不陌生,但在工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萌芽阶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多学科融合能力、观察和定义问题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有过项目制学习经验的学生无论是在初创公司还是其他环境都比同龄人表现卓越。 按欧林学生的说法:“已有3到4年的工作经验”。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2018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1%,其中财政投入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1%,低于美国的5.2%,美国是中国的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