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但长此以往的“单打独斗”导致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画地为牢、资源浪费,加剧区域不平衡等现象,值得关注。
当“红利时代”逐渐消解,“科技时代”遽然开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生命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世界带来全新的变化,城市和地区发展模式也应该逐渐变革。共绘网认为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应打破地区小圈子建设,向城市群、都市圈演进,推动区域一体化协调联动发展。只有区域协作、共融,才能共享资源,共创美好蓝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城市化投资仍然是“十四五”的重点。这一次不再搞全国平衡推进,第一个就是国家要建成四大都市圈,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首先四大都市圈都要实现现代化。四大都市圈分别是长三角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都市圈。
这五年,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的五年,也是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多点开花的五年。2020年10月,中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我国区域经济又一次迎来重大战略布局。回望“十三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梅新育: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也是拥有独一无二数千年统一传统的大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文化传统和人口优势之外,关键就在于这方面的制度探索与建设,并与文化传统和人口优势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过上千年思想和实践探索演变,中国各省省界划分相当充分地体现了区域制衡之道,典型如汉中划归陕西而非四川。不仅如此,普遍运用区域制衡原则划分国内政区并长期有效实施,还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育国民高于地方的国家认同,国民内心潜意识首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然后才是湖北人、湖南人、江苏人、黑龙江人……,自己有权利也能够在中国国土之内四海为家,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心理基础。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市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资源,对我们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呢?内需重点主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讲一个数据,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十大城市群,利用了全国1/10的国土,承载了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60%的经济产出。所以,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到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东莞等)1000万级城市,12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这就是内需的焦点。从总需求及其结构来看,中国将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队列。如果我们真正把市场用好,把需求升级、供给升级、创新升级3个问题解决掉,我们的消费能力将发生巨变,将由2019年的55.4%上升到60%,而投资将由2019年的43.1%下降到40%。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消费需求将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主要力量。(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