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然而,目前科技体制和科技创新生态还不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国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但是还存在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缺乏远见卓识且没有提前部署;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芯片等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地释放出来。同时,目前的社会风气也还没有达到鼓励或激励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研究氛围。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远没有达到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因此,我国的科技强国之路还十分漫长。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同时,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施一公: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跟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我问大家一句,你们认为我们的文化鼓励创新吗?我觉得不鼓励,我们的文化鼓励枪打出头鸟,当有人在出头的时候,比如像我这样,特别是有人在攻击我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在看笑话。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科学跟民主是两个概念,科学从来不看少数服从多数,在科学上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的重视教育。他笑咪咪的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给我举了原以色列总理Shimon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显然,我们目前高度产业化的校园风尚并不有利于培养“共绘网人”这种真正的求知欲望,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真正有志于献身者能够经受住这种不利氛围的严峻筛选。 责任感必须表现为忠诚。一个投身学术的真正学者应当抱着超脱之心“俯视”世间,但这种“俯视”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个人名利之心对本国国家和民众、对社会基本准则的肆意轻薄和毁谤?还是出于对国家、社会命运前途的责任感而着眼长远思考?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毛泽东思想,中国正统意识形态中对“士”的要求都是后者,“忠诚”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凝聚剂。无奈在这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即使是在所谓“学者”清流之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太多的前者,太多对个人恩怨的斤斤计较,却看不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更有甚者对“忠诚”的价值观妄加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