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国,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债务风险顺序是:企业>地方政府>家庭>个人;而国外的债务风险顺序是:政府>家庭>个人>企业。虽然中国从政策方面对房地产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但家庭和居民债务的持续走高,意味着这一趋向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长期而言,中国的家庭债务加重,除了房地产膨胀的原因,经济结构矛盾带来的增长放缓使得家庭收入增长放缓,増收预期减小也是长期隐患。另外,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的家庭支出增加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民生保障,也是解决家庭债务加重,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改善的迫切要求。您说是不是呢?如果您有何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沉重债务负担与债务危机的加剧 在探讨经济增长的曲折路径时,债务过重与潜在的债务危机如同一双隐形的手,悄然塑造着经济的中期前景。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挑动着经济的敏感神经;而长远地,过度累积的债务成为了不可小觑的绊脚石。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经济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大举借债投入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制造业,家庭也纷纷贷款消费,这一系列举措共同织就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债务网络。时至今日,债务规模已触碰天花板,接下来的剧本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开支削减、投资消费的双降,以及漫长的还债之路。居民的二三十年房贷征程、房产基建企业的二十年轮回等待,无疑预示着中国经济即将经历一段深刻调整期,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自明。 这场债务马拉松的起点可追溯至2008年,彼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推出了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以此刺激房产与基础建设,为经济列车加油。2014年,随着房市降温,棚户区改造项目接棒上阵,年均600万套(约6亿平方米)的改造量持续推动经济车轮滚滚向前,进一步奠定了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一度超越80%,峰值时触及64万亿元。即使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依然维持在51万亿,占比42%,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 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居民借贷消费,汽车、房产、日常消费品……一切皆可贷,一切皆可买,债务因此迅速累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发布的《2023年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揭示,中国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底的274.3%攀升至287.8%,全社会总债务规模膨胀至362万亿元,较美国的250%高出一大截,更远远超过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 具体而言,2023年,中国政府层面的直接债务约为71万亿元,地方城投平台的隐性债务则高达80万亿元,两者叠加,政府总债务规模直逼150万亿元。国有企业负债总额约为240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负债12.4万亿元,民营企业也不轻松,背负着54.2万亿元的债务重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负债率全球居首,达到惊人的173.7%,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的负债率仅为64.4%。 债务这座大山不仅压得人喘不过气,其高额的利息支付更像是一台“吸金机”,2023年,我国利息支出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超过了40%,即每新增100元贷款,就有超过40元用于偿债。职场小白龙
“近年来,全球每个经济体都遇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发展中经济体依旧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中国经济固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但并未如一些西方媒体所宣称的那样‘处于危机的边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防止经济风险例如避免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财政风险蔓延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强有力工具。”欧洲研究国际中心(CIFE)欧洲—中国项目主任乔治·格里姆斯说。白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房地产行业。中国启动房地产行业的时间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而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时实行税制改革,中央把税收的大头拿走,小头留给了地方,但绝大部分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开支都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政府开放了土地市场,用这个办法帮助地方解决财政困难。地方财政变成土地财政,但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是全面的土地国有制,这是决定性的一环。 在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土地市场从来都不是售卖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和交易权,是买卖租期的市场。地方政府都变成了当地唯一的大地主,它们售卖出租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就利用它的垄断权力,尽量抬高土地价格,采取减少土地供给就是主要手段之一。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是在土地国有制下,地方政府共同限制土地供给制造出来的。 为应对零八、零九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采取的巨大的财政刺激政策,进一步把泡沫扩大化。那次财政刺激的重点就是房地产投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入的主体是房地产业。自从零八、零九年金融危机,采取了巨大的财政刺激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形式的软预算约束,那就是地方政府。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一些融资平台,其实就是以国有土地为核心建立的空壳国有企业。当地政府把土地拨给融资平台,让它拿资产负债表到银行去获得抵押贷款,借出极其巨大的资金,光是金融危机那一段时间,就借出来上10万亿。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没有人确切知道了。地方融资平台是国有的,不怕破产,敢借钱,所以借的数目特别大。这是典型的软预算约束现象。此外,融资平台借的基本都是抵押贷款,这本身就非常危险。因为抵押贷款意味着把土地作为抵押资产放到银行了,变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 当经济上行的时候,土地价值会上升,银行是安全的,但经济下行,就像现在的情况,土地价值下降,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地方政府欠很多钱还不了,更严重的是把银行的资产搞坏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出问题。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时,银行的资产价值会自动下降,可以导致资不抵债。这时,理论上说,银行就要破产。所以房地产泡沫膨胀实际上不仅仅是房地产自身,同时也给整个银行业,整个金融业,整个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危险。作 者:许成钢
提高金融业从业人员风险防控水平。 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培训,推动金融行业内在治理现代化,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应当加强培训和教育:金融从业人员应接受相关的风险管理培训,包括识别风险、监控市场波动、合规要求等内容。培训应及时更新,以适应金融市场的新变化和风险。要强化监督和内部控制: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业务风险得到适当管理。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促使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金融从业人员需时刻保持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严格遵守合规要求,防范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制定激励政策:建立与风险防控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金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防控工作,提高其责任心和积极性。作者 |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员 昌忠泽
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男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1.5%,但男性仅花费税后收入的40%。相比之下,女性占所有收入的38.5%,但女性平均花费的钱比她们的收入多90%。男性被视为自动取款机。在大多数购物中心,分配给女性产品的占地面积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是2018年的数据,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家庭中男性消费占11%,女性消费占40.74%,孩子家庭及老人消费占40%左右,男性就是家庭的付出者,却不是享受者。 男性劳动力危险度更高更苦更累寿命更短,但退休年龄比女性晚5-10年,男性就是可压可弃的工具人。
7月17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近期重点工作进展接受了《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 四、关于辽宁金融风险处置进展情况。 该负责人指出,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过去一段时期,辽宁区域金融风险有所积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辽宁省委省政府担当作为,全力追赃挽损,严肃追责问责,坚决惩治腐败,加快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存量风险有序释放,增量风险受到有效遏制。 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辽阳农商行风险处置已率先取得新的突破。7月2日,沈阳农商行发布公告称,该行顺利承接辽阳农商行人员、网点和存款,实现了客户平稳过渡、业务正常进行的预定目标。辽阳农商行风险处置期间,辽宁全省地方中小银行资金充足、业务正常、运行平稳。 目前,辽宁省正在持续推动地方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企业党的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选优配强地方法人银行领导班子。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方式补充地方法人银行资本金,改造股权架构,强化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持续稳步实施中小金融机构并购重组计划,推进地方法人银行重组整合,提升发展动能,增强御险能力,使城商行和农信社为东北振兴和辽宁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五、关于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该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多措并举增强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积极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向辽宁、甘肃、河南、大连四省(市)分配了1030亿元专项债额度。近期,还要批准一些地方的专项债发行方案,预计到8月底,将完成全部3200亿元额度的分配工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省里有方案、能快则快、分批发行”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尽快上报方案,加快审批进度,及早完成专项债发行工作,发挥其防风险保稳定促增长作用。同时,做实做准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分类,丰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积极开展剥离不良贷款分省试点工作。今年1-5月,中小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94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处置1072亿元。 六、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该负责人强调,银保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推动金融机构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绝大部分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已将加强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印发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公开第五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推动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出台意见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引导各地修改完善农信社改革方案,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农村中小银行加快重组整合。推动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批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展至“十地十机构”,研究启动养老储蓄试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推动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入市。 全面提升依法监管水平。加强监管法治建设,针对银行业保险业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重点风险,不断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完善监管规则体系。严格监管执法,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今年上半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452家次,处罚责任人员2399人次,罚没合计9.91亿元。 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批准施罗德交银理财公司、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要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不能只是限制其增长和收窄其融资渠道。主要关注限制债务进一步增长的政策不但不一定有效,可能也不可持续,因为这个过程可能引发宏观金融不稳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水平高企,与地方企业和政府相互联系,且缺乏现金流,对新融资实施限制可能造成负面的宏观金融和财政反馈循环,从而产生区域系统性稳定风险。 由此可见,目前迫切需要全面的结构重组,并推进财政制度改革。为维护金融稳定,当局除继续努力遏制杠杆以外,还应优化相关法律框架(见后文),加快对那些无法持续经营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重组工作。同时应采取以下配套行动: 逐步取消隐性担保。逐步取消隐性担保是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过度积累的关键。不过,必须要慎重行事,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避免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意外出现宏观金融负面反馈循环,特别是在公共财政薄弱的地区。 完善公司重组和破产框架。有效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框架有助于那些经营困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序去杠杆、重组和退出市场。该框架应当包含各种类型的重组和破产方式。该框架应当支持通过庭外协商、混合重组和一般企业破产程序来进行损失确认和责任分担。改进现有破产程序, 以及加强破产程序与其他重组方式的协调,将有助于有序地减少过度负债。应培养专业化的司法人员和破产管理人,从而提高破产制度的运行运作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别报告第22/22号)
央行: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报告中指出下一步将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加快推动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健全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平台作用,探索多种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和补充资本。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稳妥有序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提升监管协调效能,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 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形成风险处置合力。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