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200年后,社区将取代国家?

发布日期:2014-01-07    浏览次数:5043

  

         当人类刚开始出现在地球上时,本无国界之分只是后来由于人类私欲和权利的急剧膨胀,领土的纷争才产生现今地球上大大小小146个国家和地区。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共绘网(www.gonghuiwang.cn)预测200年后社区将取代国家,由各社区居民自治(自主)管理。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还包括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200年后的社区早已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将具备多重功能,在经济上由社区性机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文化上承担本社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此外还将为本市区的治安、秩序等公共事物发挥重要作用每个社区将有一名领导者,维系引领该社区的繁荣发展,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实行民主自治,让每个社区公民获得民主的权利,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你认为会实现吗?存在哪些可预见的障碍,又该如何应对呢?

  

相关链接:何为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 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与社会 著于1887年)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的流传下来。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近些年,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对社区的理解和认识诸不相同。例如范国睿认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刘视湘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群。在具体指称某一人群的时候,其共同文化共同地域两个基本属性有时会侧重于其中一点。如和平里社区四方社区是侧重其共同地域属性,而华人社区穆斯林社区客家社区等则侧重其共同文化的属性。不过无论所指侧重哪边,社区一词都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

相关热词搜索:社区 取代国家 自主管理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31)  |  中立(6)  |  反对(4)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雨中老李2024-09-11

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领导,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志愿服务和行业协会商会等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组织设立、管理、评价和退出机制。围绕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美丽中国、未来社区、乡村振兴等社会主要领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分布广泛、管理灵活、运营高效的特点,提升全社会志愿服务供给能力。

(1)

莉莉安2023-04-05

生活治理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对私人生活的治理由来已久,这是一种由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耦合形成的治理传统。要把握其核心内涵,就需要说到中国的私人生活有一种面向世俗权力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公私不分和你我不分两种倾向。 内藤湖南在其著名文章《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中指出,唐宋之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削弱了贵族的力量,皇权从间接面对臣民转向直接面向臣民。即使在唐代以前,编户齐民的国家制度已经存在近千年,这与编村齐民的西方或日本传统十分不同。正如黄仁宇所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此外还直接对每家每户征发徭役,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宋代以后,特别是清代,随着赋役制度的改变,农民的人身自由有所扩大。在租佃关系发达的地区,农民和政府的关系更加间接一些。也由于赋役制度的改变,土地制度的实践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土地地权逐渐倾向于私有化。但是,无论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的最终控制权属于统治者,因此,中国人的生活总体上就有一种公私不分的倾向,私人的权利始终不够明确。在传统的欧洲,乡村中世俗权力被封建势力所垄断,另外还有非世俗性的宗教权力抗衡世俗权威,来自远距离的王权影响力很薄弱。在贵族和市民身上发展出的私人权利的观念十分牢固,然后这种观念逐渐地向大众普及。 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公私不分的倾向,也具有你我不分的倾向。如果说公私不分的倾向与私人权利观念的模糊有关,你我不分则可以从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的不同上来理解。李泽厚认为,中国人尤其是汉人的道德是社会性的。中国人的道德是依靠人与人之间连接搭建出来的,表现为一种有历史的习俗,一种基于良知的内心平衡感。和强调宗教信条的宗教性道德不同,这种道德允许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干涉,允许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非对错常常是模糊的。在这种社会性道德实践中,人际关系的稳定必须由世俗的权威来维持,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传统乡村社会中,这种世俗的权威具有鲜明的自发性或者社区性。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打倒了各种自发的社区性权威,以国家权威取而代之。如此,也就使得自发权威对于人际关系的调停变成了国家权力参与的治理,生活治理传统略作调整,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来。(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

(0)

墨兰亭2023-02-14

工作要求。 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结合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统筹推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方法、创新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以点带面提升完整社区覆盖率。组织本地区每个城市(区)选取3—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目标、试点内容、重点项目、实施时序和保障措施等。汇总各城市上报的试点有关情况,填写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实施计划表(见附件),于2022年11月30日前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自2023年开始,每半年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报送本地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和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对完整社区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遴选一批完整社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0)

纪铭汀2022-11-17

在目前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类所创造的任何事物什么都好,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为人类服务,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说《共绘网》所做的一切事物,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类活得更久,过得更好,生活得更舒服。然后我们反过来来看。不管我们在做哪一个行业做任何产品,都要有大量的人员,大量的人脉,大量的人跟你合作,用你的产品啊,宣传你的产品,你才能才能真真正正的算是为人服务,你才能做成功。你的成功取决于你能让多少人知道你和你的产品,10万人、1000万人、还是10亿人知道的人越多你的成功就越大。所以我们出发点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强关系,能跟人类发生强关系的行业,有刚需而且复购率强的,复购率多的,刚需的容易消耗的东西。 习大大在视察社区建设时说:“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人民的所急所盼、所愿所需,是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体现在社区。透过社区这扇窗、迈进社区这扇门,听民声、解民忧,感知百姓的酸甜苦辣,成为检验制定和落实《共绘网》(http://www.gonghuiwang.cn/)商业策划成效的“试金石”。《共绘网》,可以不论男女老少,不论阶层阶级,只要是这个社区里面的人都需要的思想作品。这才是刚需高复购率。有了思想作品,有了需求,我们要用什么渠道把这个思想作品送到有需求的人的手里,用什么渠道抓出需求《共绘网》思想作品的精准用户。 基于此:互联网+《共绘网》+社区连锁宣传应运而生了......

(1)

秦绍鑫2021-04-02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谈到治理,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无论是由内向外还是由外向内,都离不开社区——社区正是中国社会治理的脉门。在一定意义上,社区治理成败直接决定者国家治理的成效。

(0)

起风了2021-04-01

刘建军:我在研究中国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现以家庭为支点的撬动策略、动员策略不仅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治理能量,而且还释放出了东方社会基层社会治理难以名状的理论美感。于是,我经常扪心自问:从逻辑上来说,充当社会原初单元、第一单元的要素到底是个人还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通则”似乎就是唤醒个人意识、彰显个人权利的过程。但我们如果将这一“通则”贯彻到社区治理之中,结果是社群的荣幸还是个体的无奈呢?正是在走进基层、阅读人心的过程中,我对这一“通则”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从中国治理、中国国家建构的第一原理来说,国家不是与社会的完全脱离,也不是与家庭的彻底断绝。恰恰相反,国家与社会、家庭的关联则才是最重要的。我曾经把这个原理称为“关联主义”。《大学》开篇就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生八条目”。“人生八条目”不是简单的生命中的八个环节,它包含着中国独特的“家国”原理。如果说近代西方是在市场与社会的冲突过程以及市场向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过程中牵引出国家,使得国家不得不成为暴力的垄断者,那么,中国则是在人格完善、道德升华、能量扩展的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家国”理论。这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形成原理。布罗代尔曾经提出“国家是16世纪最大的企业家”,这一命题暗含着西方国家的宿命。国家与社会、家庭的分离是西方社会的基本要理。甚至“家庭”(familia)这个词本身,在古拉丁文中,常指依附于一个主人、一户人家的全体仆役,只含有仆人的意义,不指任何亲属关系。但是,这样的家庭观在中国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从个体修身到齐家置业再到国家建构,贯通其中的链条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斩断过。修身是一个人的志业,齐家是一个人的家业,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大业。受制于能力不同,一个人可以将其“业”推至不同的边界和范围。但无论是“大业”还是“小业”,它们都是服从于生命价值的积极展开与道德提升这一总体目标的。更为重要的是,从家到国的扩展不是私利的扩大,而是转化为支撑天下的使命。中国人将其称为“家国情怀”。所以,“人生八条目”说明中国社会生成的机理是以个体修养为原点逐渐向外扩展的。这种机理孕育出了一种关联主义的身心结构、知行结构、群己结构与家国结构。这四重结构背后的灵魂与精神就是家国情怀。人不仅要处理行为与心智、个体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自我与小家、个体与社群的关系,更要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0)
1 6条信息

王泽2022-11-14

我们这里业委会,社区,物业,街道,区房管局就一条利益链。物业就一黑老大,公共收益全归他所有,还说没有收取公共收益。建议居委会自己成立物业委员会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