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的实践证明,贫穷、落后的国家指望发达国家帮扶致富是不可能的,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化程度低的贫困人口,他们很难通过获得不错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来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的命运,这便是所谓的“扶贫先扶智”。故中国应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创建智富融合大学,携手合作共赢,目的是为了深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普及中文,让其更好地学习中国成功的经验,走共同富裕发展的道路。对此您怎么看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也就没有生活。”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也指出:“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仅满足一己利益,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
他们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却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有这么一大批人,如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群体、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群体等,他们胸怀“国之大者”,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选择在最基层、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他们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作者:关铭闻)
改变自己,提升格局。提升目标的高度。一个人的目标是鸡毛蒜皮还是星辰大海,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当设立目标时,设立所能够达到目标的最大值。 千万不要把目标局限在一个当下的,渺小的世界,要敢于去拥抱更广阔,更高远的世界。
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内外循环”方面。首先,政府应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纳入整体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顶层设计与谋划中;其次,应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纳入中国整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第三,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措施。面对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继续实施“请进来”政策,深入解析并“吃透”其好的经验与做法,并将此类规律性经验及时融入和“固化”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构建中。比如,让中国职教界耳熟能详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双元制”大学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如何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结构性变迁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在教育改革中将“融通机制”(Durchl?ssigkeit)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通过资格框架等能力量度工具,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学术教育之间统一的能力认可与换算逻辑”。再比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职业资格制度与“微证书”的实施与实践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前秘书长刘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