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电力、铁建、四大银行和华为等,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未来能否大踏步走出去,办全球大事,为人类谋幸福?

发布日期:2021-10-30    浏览次数:4128

  

       发展是中国的名片,中国在全球化中实现快速发展,与世界形成牢固的发展纽带,而世界各国也从“中国制造”中获得巨大红利,中国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也源源不断为世界提供防控疫情的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新冠肺炎疫苗;命运共同体等先进思想理念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的公共产品……而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例:中国电力、铁建、四大银行和华为等,都是集中力量办中国大事的典范,未来能否大踏步地走出去,办全球大事,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人类谋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世界500强 典范 未来 全球大事 公共产品
赞同(3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陶婉玲2023-10-31

对一些外部质疑的探讨。境外学者对中国“一带一路”资金融通模式提出了一些质疑,对此我们不妨采取兼听则明的开放态度。外部质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观点认为,二十国集团(G20)提出了缓债倡议以及后续的债务处理共同框架(简称“共同框架”),而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抵制债务减免。二是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也引发争议,理由是西方私营银行在1980年代后期转型后普遍缩减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抵押贷款规模。三是关于利率、透明度的问题。德国知名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2023年3月发布了《中国作为国际最后贷款人》(“China as an International Lender of Last Resort”)的报告。报告发现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双边互换额度(BSL,Bilateral Swap Lines)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金融救助机制。报告指出,中国的救助贷款与已有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透明,利率相对较高,且几乎完全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债务人。因此认为中国利用双边互换进行跨境救助行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具有重大影响。 对于抵押贷款和减免债务的质疑站不住脚。关于减免债务,“共同框架”中对于债务分层的标准存在争议,更何况中国自身仍是发展中国家。周小川曾经明确提出,尽管减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要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但它往往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甚至产生道德风险;此外,要求中国应承担更大的债务核销责任并不符合中国“一带一路”贷款的现实特点。 至于贷款方式,各国应结合自身实践采用适合自身的模式,没有必要套用同一种模式。从中国国内金融的实践看,抵押贷款总体的风控效果也确实较好,“抵押”是符合中国的金融发展阶段和风险管理特点的适合中国的风险管理手段。中国政策性银行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性机构,但也需要在平等互惠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商业考量。不过仍有必要思考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客户群体和融资规模的壮大,也应根据借款方的业务模式特点,适时推出更为多元化的贷款风控模式,拓展增长空间。 关于利率高的问题,利率高可能确实反映了项目的高风险,毋庸置疑,也有过去三年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应该思考的是,剔除疫情因素,对于部分项目有没有可能存在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对于项目收益过高估计的情况?未来是否可以根据项目的商业性程度完善分层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流程? 对于透明度的质疑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中国往往不披露对债务重组、展期的细节,如果这种模式与国际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的多边金融合作理念不符,并不利于吸引更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员国参与。作者李珊珊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0)

嘉艺2023-04-07

最近,中东有几个不起眼却很重磅的消息,可能很多人没有关注,但我觉得其中大有门道,值得好好说说,因为里面暗含了当今世界一个全新的底层逻辑,和国际局势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变化。在这个新的逻辑之下,新的游戏规则、新的秩序已经呼之欲出。 读了这篇文章,就会明白,国际格局大势已定,大国博弈,已经没有了悬念。我先来说说这件事,再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看这个全新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前两天,有媒体报道了埃及和沙特的电力互联工程正在加紧推进。这个工程跟中国大有关系。2021年10月5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建)、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西电)和埃及吉萨电缆工业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功签约埃及-沙特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项目。这个项目是中东北非地区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长的直流输电项目。项目线路总长335千米,对埃及和沙特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和深远影响,非常值得一说,看懂了这个工程背后的逻辑,就明白了东方大国为什么能重塑中东格局、促成沙特伊朗和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埃及也是天然气出口大国。去年俄乌冲突,欧盟为了缓解天然气荒,进口了大量的埃及天然气。天然气还可以发电,由此埃及成为中东重要的电力输出国,此前主要卖给利比亚和约旦,和沙特的电力互联开通后,电力就可以卖到沙特去。沙特是大户,钱多,需求量大,需求迫切,为了工程尽快完工,专门为这个电力互联工程募集了36亿美元。由此形成了沙特出钱、中国企业出技术和工程建设、多方共赢的模式,这个模式目前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复制,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建设。(夏斐君)

(1)

皓月2022-12-12

我就是中铁公司修高铁的,首先,中老铁路不是高铁,除昆明至玉溪段为200公里/小时,其他段均为160公里/小时,而即将实施的中吉乌铁路以及有可能实施的中尼铁路也都不是高铁,高铁是时速250公里/小时及以上客运专线铁路;其次,雅万高铁也没有转让相关技术,只是在印尼布局产业链少许企业。

(0)

夏志祥2022-04-16

中国的华为真的很牛!,中国人、中国公司应该团结起来,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用这种力量以致对外!

(0)

杜勇2022-03-04

完全赞同!

(0)

扬帆启晨2022-02-15

中国的税费负担承重,企业融资难,政府过于对房地产的依赖让整个实体经济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以前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我们成为庞然大物之后,我们整个国家,而不是个别企业走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带。 这个地带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态创造新的竞争力,否则你将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无人区,你只有死。 现在是中国需要重构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时刻,重塑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

(0)

刘金诚2022-01-14

“压强”原则也正是华为成功的秘籍之一。在华为内部有一种说法“范弗里特炸药量”,指的正是用正常弹药消耗的3-5倍,压强到一个“城墙口”猛攻。因此,华为始终聚焦通信产业领域不偏航,坚持“杀鸡用牛刀”、坚持“大炮打蚊子”、坚持使用“范弗里特炸药量”。

(0)

周和泰2022-01-14

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办事,是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比如生小孩子,要有九个月,七个月的时候医生就一压,把他压出来了,那不好,那个叫“左”倾。如果他已经有了九个月,小孩子自己实在想出来,你不准他出来,那就叫右倾。 总而言之,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1955年10月11日,引自第215页)

(0)

郝洪利2021-12-27

过去被吹嘘他们在地铁看书报是喜欢,现在中国人给他们修了网络信号后,也刷上手机了。喜欢这段话,精致优雅的西方生活,原来是没信息化。不过我们这个民族还是要少用手机,多看书,多思考,多批判,多脚踏实地干!

(0)

艾奇幸2021-12-23

其实这些震撼业绩的背后,还隐藏了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中国经济的繁荣。如果不是迫于对经济运行有影响的压力,施工基建单位也不会定下这么一个几乎不可能能完成的计划并完美实现。这说明我们的经济运行不允许基建工期拖得太长,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经济繁荣。在感叹施工单位效率和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个。

(0)
1 2 3 21条信息

李曄2023-03-29

中美之间的战争一直进行着,就其一项说,挤进世界500强中,美国只42家,而中国已进入39家,(短短几十年时间)已经不算少了!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