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待。”,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可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思考都十分重视。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料,唾手可得资源也让人们变得倦怠化,不爱思考、不爱争辩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普遍特征......如果大家不关心政治(天下大事、时事),不爱读报,不想看书,不愿思考,也不敢提问,那建议大家来《共绘网》答题或评论,也许能提高你的全球视野,解放思想、增长见识,明辨是非,提高思维能力和格局,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和智慧,一改颓势,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这是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令人无奈的时代;这是一个凭感官就能感觉到眼前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认真沉思便能意识到人类面临难题无解与绝望的时代"。 《共绘网》便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随之开启了共读计划,一起共读人类5000年的思想史,在共读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悟?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应当”?而您又是否找到“自己的应当”,对这个时代有什么想法? 关注《共绘网》,发现新知,产生思想的碰撞哦......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 你在读《共绘网》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 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在你看不见的方向,你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它们会长出一片森林。
进步文化:郭老师您好!您以前是一个军人,还是一名飞行员,从新世纪初年开始发表时评和杂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职业转向? 郭松民:我喜欢观察,也喜欢思考,观察与思考之后,自然就有了表达的冲动。军人的职业和评论员的工作有相通的地方,一个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敌情并抓住战机的军人,一定不是一个好军人,上得了战场也下不了战场。同样,一个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评论员。
“共绘网人”有立场,但并不以立场标榜;“共绘网人”有学问,但并不炫耀知识或理论;“共绘网人”有才华,但更吝于笔下生辉,舌粲莲花。“共绘网人”只是朴素地铺排史实、洗净污痕、凸显逻辑、昭彰天理。“共绘网人”的言说方式,不大象一个获得多项文学奖的小说家,而更像一个语文老师——虽然讲课娓娓道来,自成一派,但能不能hold住学生,还是个未知数......
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作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和精神魅力一直教育和激励着后人。孙中山富有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嗜书如命是出了名的。他对友人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此话不虚,他一生读书的时间比革命的经历还要长。 孙中山9岁入乡塾,12岁在檀香山就读西式学校,旋在香港、广州辗转求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断续计时十五年。 如果把他读书时间划为两个时段,那么大学毕业前的十五年具有基础式、灌输式的特点;此后人生的三十三年则彰显自觉式、研究式的成色。 再者,如果说他入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悬壶医人,那么入世后读书的使命便是探索医国。尤为可贵的是,他善于思考,长于比较,不为书惑,不作书奴。(作者:王杰)
改变你的人生格局,你应当读《共绘网》:变化气质,沉淀灵魂。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个人认真读过《共绘网》的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