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凌晨,2021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简称S11)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落幕。总决赛中,来自中国LPL赛区的EDG战队与卫冕冠军、韩国LCK赛区的DK战队打满五局,最终以总比赛3-2战胜对手,夺得队史首个冠军。这场比赛冠军时刻的到来,中国多地高校的男生宿舍像过年一般庆祝夺冠。
在此,《共绘网》想问:电竞夺冠值得庆祝吗?游戏竞技能兴国么,生产力在哪?......每年各大专院校欢迎新生入学,校长都会发表讲话,提醒如何成材,难道中国高校的学生忘了吗?难道平时业余生活就会玩游戏?悲哀啊!说明中国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少……
一段时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以洋为尊”“崇洋媚外”等心态。可见,经济的强大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强大。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什么时候勇夺编程(程序)、学术、科研、反黑客(网军)、创意创新和体育项目等世界冠军,才是引以为傲值得庆祝的真正英雄,才不枉费青春。对此,您怎么看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不是尖子生也有心理残疾,家长心如刀割……孩子长大后……普通人的艰难可能都是奢望了……想起自己面对的的艰难:做房奴难,当不上房奴更难。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畸形的价值观下,孩子的生存空间又有多少呢?……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 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本文为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这一年爱因斯坦57岁,已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往小了说,编程,可以培养小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为孩子们的未来的生活增添实际技能。 就跟开车一样,会不会开车,看似都是人生,但却是不同的人生,因为后者扩大了人的活动半径,带来的是更方便的生活、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编程就是这样,不学也能生活,但这能培养青少年面对目标时,发现问题、拆分问题、分步骤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给孩子们用技术手段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可能,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因为编程除了能培养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它更是未来生活中的一项基础技能。 回到我开篇的观点:未来的世界,必定是数字的时代。我们的生物技术,我们的太空计划,人类任何的重大突破,都与数字有关,与编程相连。 我们终将迎来一个万物智能交互的时代,而同机器沟通,是未来生活中人类所必备的新能力,编程就是人与机器交流的“语言”。当下青少年需要储备数字素养与技能,才有可能掌握创造未来生活的主动权。 就像腾讯某款产品研发主创人员在调研中表示的,编程技能之于下一代,应该就如“开车”之于我们这一代一样:车是一个工具,不一定要学怎么造车,但一定要学怎么开车,让日常生活更便利。 这位产品开发负责人的女儿同样具备编程技能,但并不是像他当年那样,对编程着迷。编程对于他已经上大学的女儿来讲,就是一个辅助生活更便利的工具。 比如在学习时,小姑娘会通过编程来模拟物理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拟合数据寻找规律;在生活中,她为了不再每天烦恼“今天口红涂什么颜色”,就构思写了一个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心情、衣着,为她推荐“今日色号”。 有句话生动体现出编程的价值:未来的一切或许都不叫编程,但都与编程相关。 但是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编程技能对孩子成长,甚至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这一点任正非确实有着难得的清醒。当年华为5G技术被国内一些媒体狂热吹捧时,他很清醒地说意识到了西方可能会卡脖子,因为某个领域的领先不代表综合实力的领先。在他看来,中国短时期不会全面达到西方的科技水平。至少这中间差五十年,乐观说也有二三十年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要改变,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美国日本这些国家,都把科学课列为重点。他们称之为STEM教育,分别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 美国为什么能为所欲为地全世界卡脖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科技人才储备,更拥有众多技术专利的话语权。(作者 | 燕梳楼)
你现在厌恶学习,是因为你没有吃过社会的苦。 为什么山区里的孩子要努力读书,就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承担起了生活的压力。 孩子,我知道读书很苦,十年寒窗苦读,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的确枯燥无味,但是跟生活的苦相比,学习真的轻松多了。 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名校博士兄弟,值得所有人深思。 李国平和李国安兄弟俩,一个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另一个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 但是这两个超级学霸,假期内却在工地上帮母亲打工。他们说: “赚钱是其次,我俩只有在工地上,才能亲身体会妈妈多年的辛苦付出。” 能懂得父母的苦,经历过生活的苦,遭受过社会的苦,这样孩子怎么会不努力读书呢? 孩子,你可能不知道。 当你在抱怨教室无聊时,有些孩子做梦都在想有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教室。 当你在抱怨读书枯燥时,有些孩子正在捡废品打零工积攒读书的学费。 当你在嫌弃饭菜难吃时,有些孩子还在回味几个月前吃到的肉是什么味道。 如果你哪一天感到累了、倦了,实在不想读书了,就到凌晨的大街上走走看看,就到建筑工地体验几天。 你就会明白,学习虽然枯燥,但是比如社会的残酷而言,显得太过轻松。
中学老师基本都是当年的类学渣,培训机构的更是学渣。他们培养出来的就像中国足球一代不如一代。归根结底学霸读书是天赋,普通人只不过是东施效颦,然后家长鸡来鸡去,互相安慰这样有用,产生共振,义无反顾。
1
共3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