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便意味着创新,无论是“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运用还是“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都意味着创新因素在工业抑或是其他领域的发展。而科学技术为社会的强大生产力,带动全社会的发展,成为国家强盛的支柱。
虽说工业革命源自欧美等发达国家,但中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了“世界工厂”。故下一步应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建立专、精、特、新配套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相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必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强国)!您说是不是呢?各位看官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1986年,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跟踪研究了德国数百家卓越的中小企业发现,德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石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且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他称之为「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被视为制造体系的「螺丝钉」,是衡量一国制造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制造业的细分市场,也有一批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例如位于山东的豪迈集团。 资料显示,豪迈,是一家民营股份制集团公司,高端机械装备龙头企业,拥有轮胎模具、气门芯、风电变速箱零件和海底采油设备四项世界冠军,也是国家工信部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作为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历经风雨,从一个破产的乡镇企业机修车间起家,打造出了一个「隐形冠军」企业。在一次演讲中,他曾讲到:豪迈2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人只要心态端正、胸怀梦想、崇尚合作,无论其学历高低、年龄大小,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干事创业,成就自我!
中国原来的企业是横向发展:越做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宽。因此企业越做越容易展开“同质化竞争”,今后的企业是纵向发展:越做越精,挖掘度越来越深。这种变化使行业将越来越垂直、协作越来越完善。于是中国越来越细分,结构越来越周密,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差异化共存”成为商业主流。
大厂因数字化转型,大大提升竞争能力,甚至可以颠覆传统行业。由于巨大体量而产生的若干细分市场,可以由小微科创企业承担。两者最好的关系是共存和协助,而不是让后者沦为前者的马前卒,这个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科技的发展,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人性的思维方式。
在过去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在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很多资源型、多元化的企业,是依靠跑马圈地、野蛮生长、高杠杆发展起来的。2021年对平台企业的反垄断调查、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融资约束,基本终结了这个资源型、多元化的时代,进入一个靠效率、创新驱动的时代。专注主业、专注专业的头部企业,深耕细分市场、细分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将成为主流。 还有对于传统制造企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传统制造业包括所有服务业都要拥抱互联网、拥抱大数据,走向数智化;二是制造业走向服务业化。(作者陈东升)
互联网是一个更广泛更便利,可以跨过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直接跟用户高效接触的渠道,也是一个可以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工具。 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给企业赋能,需要实体企业来做支撑。 我们去掀开互联网的面纱,母体还是在于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 当然,在疫情连续的反复下,当下实体经济的复苏一直都比较艰难。 特别是在提出了“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共同富裕、矫正平台型经济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在2022年,我们要面临“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经济压力,把方向又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话一方面是说给实体企业听的,2022年可能会比2021年更难。 但国家已经矫正了互联网平台的方向,会更重视实体企业,让互联网能在实体经济当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让资源和人才都能流入到更多的实体经济当中,在技术研发上有更多的投入和产出,能诞生出更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在没有出现科技突破的时代,卷,或 者说精益求精,是寒冬里活下去必须做的事情。一点点加强管理,一点点减少成本、一点点抠出利润,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留的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今后的企业是“优秀者死,卓越者生”。何以卓越,唯有精益!精益是丰田、苹果和华为等企业穿越经济周期、不断发展的思想。精益管理要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展开,识别出关键价值,确保精益管理始终与企业价值取向保持高度一致,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曾提出过一个"隐形冠军"的概念,特指那些在专业细分市场占有领先地位,但知名度不高,却又极具影响力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几乎都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产品精良,而且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从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到市场占有率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事实上,全球大约有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1300家企业在德国。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很多领域的“隐形冠军”,最主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按照欧盟的划分标准,德国把雇员人数250人以下、年营业额5000万欧元以下、总资产43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为了扶持这些中小企业,德国政府可真是尽心尽力。 非但出台了多部限制大企业垄断经营、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的专项法律,更是将全国重大科研、工程、投资等一半以上的项目规定只限中小企业参与。 就这样,德国政府还担心中小企业钱不够用,不仅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提供政府担保,还以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等各种渠道把钱贷给中小企业。目前,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还同时提供2%-3%的利息补贴。一句话,不怕你贷款,就怕你贷不到款。 德国政府如此对中小企业关怀备至,关键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实在争气。在德国,中小型企业出口份额占到全国的68%。这些产品领导世界市场平均超过20年,早已是各行业的翘楚。德国很多中小企业大多是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办企业,规模却是世界级的,在许多细分市场的全球占有率高达70%-90%。
从公司规模看,从过去的大而不能倒,转向小而美。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公司会被市场接纳,它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没有高增长,但盈利很稳定,它可能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这样的公司会受到更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的青睐。 对于那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甚至是一直扩张停不下来的公司,我觉得是比较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