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普及有质量的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基础。
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教育扶贫方面,中国一直在行动。2020年,中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除了在农村加大普及义务教育范围,就业是根本,共绘网提议:中国农村家庭子女,如能免试免费进入职校或大中专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即教育扶贫,可以为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对振兴人才,阻断贫困代际和返贫将发挥重要作用。此举也许会使我国的出生率增长,劳动力人口增加,可谓是一举多得。对此,您赞同吗?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正面临着身份的困惑。 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这是一个极其中性的定义,它把知识分子拉平到了与一般老百姓同等的地位,即他们都是“劳动者”,只有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 知识分子用“知识”来劳动,普通老百姓用体力来劳动,如此而已。按照老百姓的朴素看法,劳动也就是谋生、“糊口”,那也就可以说,知识分子就是用文化知识来谋生糊口的人。但这与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还是有不小的距离,与现实状况也对不上号。 假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真的是只有分工的不同,那为什么如此多的工农大众砸锅卖屋,拼命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踏进大学的门槛?为什么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要经历如此激烈的竞争,往往是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为什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仍然为不能享受到好的学校教育而感到惋惜? 每个大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认定了自己是不同于一般大众的“天之骄子”,这除了意味着将来自己的劳动会获得更高档的物质生活条件回报之外,肯定还意味着某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自己成为了这个社会中的“精英”。
《农村调查》系列,美国名校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潜入中国农村调查,意外找到了贫困的根源......不同于坐实验室看数据的其他同行,罗斯高的工作场所是中国的广袤田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这个60多岁的老头几乎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一半的人生。 他写了300多篇关于中国发展的论文,每篇都依靠严谨的实验和统计分析。 他和青年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联合开办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在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向国务院提交了34份政策简报,其中有31份被采用,还有25份得到副国级以上领导人的批示。 从来都是拿到第一手数据,实地做研究,因此,罗斯高的学术水平在业界享有极高盛誉,因为他,国际认识了不一样的中国农村,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2007年,美国农业经济协会授予了他终身成就奖。 如今60多岁的他依旧不停下休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了一门“发展经济学”课程,为的是把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年轻学者。 他参与开办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下设“农村教育行动项目——REAP”,深入解决寄宿制小学的管理和营养、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等等项目。 他把自己从一个学者变成了倡议者,将学术研究和推动政策变革、改善贫困地区结合在一起,将更多心血放在了未来中国的整体发展上。 30多年来,这位外国老人从年轻力胜到鬓发渐白,为中国教育殚精竭虑,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到中国是回家,去美国是探亲”。 可在改变中国教育这条路上,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他去做研究时,常常因为外国人的身份遭到当地排挤,还有许多人质疑他。 到2017年,距离他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已经整整33年了,33年里,他用行动在一点一滴改变着中国。 他说: 也许,问题无法在一代中消除, 但他微小的努力, 一定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他才是真正走出书斋 到现实中改变真实世界的那个人 其实,除了这位斯坦福教授, 还有很多人在为中国教育的进步而奋斗 而中国的教育 除了平复不均导致的资源不均衡外 还有着更严峻的挑战 比如不断产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来源: 网络
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知乎上有个提问: 那些出身基层的孩子,假如当时没有考上985或211,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其中两句直击人心: 这个社会,正在经历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时代,而你可能大把时间正在荒废掉。 而读书,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你能抓住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提升自己生活圈子的方式。 每年高考季,衡水中学都会刷一次屏。 每天十八个小时的学习做题,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 这所被称为高考工厂的中学,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噩梦。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2018年清华北大录取学生为214人。 其中99人被保送,进入清北的人数全国第一。 每一年,很多学生自愿来到这里学习,即使困难重重,却依旧坚持不懈。 没有人愿意吃苦,也没人愿意承受这样的魔鬼教育方式。 只是对很多人、尤其是寒门的孩子来说,努力读书是他们唯一能选择的道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一股“读书无用论”开始大行其道。 可是孩子,那些整天把“读书无用论”挂在嘴边的人,他们一定也想要自己的后代读书成才。 正如白岩松所说:考试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开学演讲中说: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 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 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是的,孩子,你有自己的天赋,你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个人生来都是可用之才。 所以,你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责任,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来发现自己隐藏的才能,并以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你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 你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 孩子,请务必相信,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更新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M?韦伯将重视子女教育作为新教伦理有别于天主教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一直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贵族学校”曾一度昌盛等事实已表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具有增大教育投入的能力与欲望。百姓的贫穷,是中国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叫农民工回乡搞建设,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这些上山下乡者,是大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是一群具备了一定知识的青年。有的放矢,深入农村,促进乡镇发展。新型的就业,有针对性,是好事。。应该支持。。。
乡村如何振兴?如何解决原发性差距问题?城乡教育、养老、医疗差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乡村振兴,蓝图绘就,目标明确。当务之急重在激发活力,培育动能。而活力与动能的激发培育,关键在于出重拳、给猛药、用实招,下大工夫缩小不断拉大的源头性、基础性诸多差距,这是乡村振兴的逻辑原点。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2022年,各地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两轮集中排查,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截至2022年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了133万人,达到3278万人。 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我们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培育提升产业。按照“土特产”三个字的要求,指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特色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帮扶措施。 ——着力稳定就业。工资性收入占脱贫群众收入六成以上。一方面要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在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是引导外出务工就业,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万企兴万村”等帮扶体系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推进创业创新。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就业增收。(记者于文静)
文中那张《陪读》电影剧照,我记忆犹新。它是以武汉市新洲区新洲一中为原型拍摄的。20多年前,新洲一中兴起了一股陪读风。有的家长从高一开始就在学校附近的光明里,教师新村租房陪读。陪读的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几年后,陪读风也蔓延到了新洲三中。我表姐家孩子读高三,她特地从广东辞工回乡陪读。校外尽是租房陪读的家长,带动周边租房经济。
这让我想起《万历十五年》中介绍古代科举那一章:古代青壮年男子是家族重要的劳动力,但如果要走科举这条路,需要整个家族供养(因为他不能贡献劳动,还需要家族养)。所以当他考上之后,一定要回馈整个家族。而如今陪读也是,占用了家庭很多资源。到最后,父母为孩子活,孩子为家庭活,就是没有人为自己而活。
有次是写旅游的看图写话,有个男生半天写不出来,一问才知道没去过景点。家里住城市边,经济情况也可以,但是妈妈爱打牌,压根不管孩子学习,这能怎么搞。有些事压根不是城市农村的事,是父母是否负责的事?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