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然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跨越时空的限制,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手机,我们便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然而,全世界每天发生的信息和新闻千千万万,但实际上真正能用、有用的资讯不到1%,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数不尽的垃圾信息、谣言甚至新闻的真实性也需再三辨认。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已是难事,而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也让现代人更趋向娱乐化,也失去抓住有意义信息的动机。可以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天都浑浑噩噩,所以,不要再无所谓地浪费时间和生命了,行动起来,关注《共绘网》,它将引领你实现人生理想、找回真正有思考能力的自己和有价值的讯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我属于何处?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但是,大多数人,实际上在25岁以前都不知道他们将来要干什么。然而,在那时他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做事方式,更应该对自己的价值观有着清醒的认识。 然后,才能够决定自己的归属。 更确切地说,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哪里。如果能认识到在大型组织里实际上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在有机会进入大型组织工作时,就应该学会说“不”。如果认识到不能胜任决策者的角色,在有机会成为决策者时,就应该学会说“不”。 但是,在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当面临机遇、工作机会和新的任务时,我们也可以说:“是的,我愿意接受。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应该这样做,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你能够希望我在这个时限内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我有这个能力,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成功的事业不能靠“规划”取得成功。 当一个人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工作方法和价值观,并做好随时抓住机会的准备时,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包思成
钱钟书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少年意气横九州,莫说功绩应自羞”,青少年生命力旺盛,如日中天,豪情万丈,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有理由目空一切,甚至自大张狂。伟人曾这样描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年有所不同,热情炽烈而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中年以后方能成事。青少年的当务之急是增长才智,中年主要任务是运用才智,并在运用中继续增长才智。泰戈尔说:“青年有梦想,老年有回忆,中年,别无选择,只有实践。”人到中年,才发现这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龄,是一个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的年龄。此时此刻,需要把一切虚幻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需要“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需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不断证明自身的才干与美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都很鼓舞人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人到老年,日薄西山,余热有限,纵然有一万个不情愿,最终是要承认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一个人,五十岁时,或许还有资格愤世嫉俗,六十岁后,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对自己的愚蠢与无能有充分认识,对一个越来越难以应对自如的世界顺来顺受、逆来顺受。若不如此,或恐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世界的厌恶与嫌弃。(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段时间,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满天飞,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是中国互联网永远不缺的就是各种专家的建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这个词已经没有尊敬的意味了,变得充满了嘲讽。 网友们也总结出了一套心得,凡是专家建议的,都别听,凡是专家希望我们做的,都别干。反正就是要跟专家反着来肯定不会有错。 网民们总结的这套“经验”有没有问题?说实话,其实是有点问题,毕竟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不靠谱的。 那能怪网民么?很显然不能,造成民众对专家们极其不信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专家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愧对专家这个称号。(余粮菌)
人们总是趋于增加,很少期望简化,导致每天好像都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 心理学中著名的“狄德罗效应”就揭示了这种“愈获得愈不满足”的现象。 有人说:“成长是做加法,成熟是做减法。” 不断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剩下的就是重要的。 “三七法则”告诉我们: 只有将生活中70%无用的部分剔除,才能将30%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修炼到极致,进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化繁从简,轻装上阵,过减法人生,把更多的心力和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是做到自律最好的方式。(贝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