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部风险挑战的冲击从未停止。近年来,中国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举国奋战、同心协力,最终履险如夷、化危为机......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制度红利、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土地公有(不是资本私有)等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法宝,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公共产品的基石(基础)。您觉得这是否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乃至建立世界公共产品方面有何启示与帮助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从“特色”视角看中国道路,道路自信源于道路特色。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着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心血,找到这条道路不容易,坚守这条道路更需要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关于中国道路,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5000多年这一组时间数字,表明中国道路的背后支撑是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这是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深厚历史底蕴也决定了中国道路的特色。(作者齐卫平,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投资从去年3月份开始处于下降状态。 投资增速开始出现下降,投资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占比很高,所以投资收缩导致了需求收缩,到今年四月份,数据就更难看了。所以要解决需求收缩的问题,就必须想办法启动投资,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如何启动投资?投资分两部分,一个是政府投资、一个是企业投资。政府投资重点是公共产品投资,因为政府原则上不搞产业投资,主要是公共产品投资。政府投资目前主要是八个要点:①交通类基础设施;②能源类基础设施;③水利类基础设施;④新基建;⑤城市化;⑥节能环保;⑦公共卫生体系;⑧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 目前公共产品投资,要点已经非常清晰了,例如水利类,今年投入8000亿左右,新基建今年启动力度也非常大。通过公共产品投资想办法拉动投资,例如城市化,十四五结束时,我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65%,所以城市化要持续推动,最近关于县域性的城市化方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要全面启动城市化推动发展。 还有能源类,能源分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我们去年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但不是马上都转向新能源,新能源代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新能源增长多少,传统能源才能减少多少,不可能一下子都转型,像去年出现的拉闸限电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看到我们提出来要建立一些大型的煤炭煤矿企业,煤未来要实现煤制油、煤制气,这些都是投资的重点,能源需要大规模持续增长。作者:魏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战之后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主要是亚洲4小龙总人口不超过1个亿)能够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从本质上讲就是二战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增量只允许增加这么一点人口过上舒适的生活。其它国家的人民可不可以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可以,前提是你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存量博弈就是这么残酷! 中国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另类。 我常常讲,中国的体制作为后发国家去挑战发达国家是有很大的优势的。中国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点上突破——西方那套体制是完全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战争时期可以,和平年代是不行的)。 打一个比方,普通人拿着一个铅球大多是靠着臂力扔出去,专业运动员怎么扔铅球?先扭腰沉裆压腿,然后弹腰旋转蹬腿再抬臂发力——这一套动作其实是将腰力、背力、腿力、臂力集中在一起瞬间爆发,通过铅球这个点释放出来,其距离远远超过普通人。嗯,中国就是这个专业运动员。(深度战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