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和供应链创新基本趋势是我国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在未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抓手。
随着欧美国家经济形势下跌,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投资潜力和生产能力等巨大,投资资产连年上涨,呈现一派大好形势。与此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局势变幻莫测,中国应在困难中寻找机遇,将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组织整合,实现各行各业的系统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必将极大促进经济的恢复......日益崛起的东方巨龙,不能仅满足做世界工厂的打工者,而应成为技术和管理的输出者。对此,您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在《数字化商业模式》这本书中,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字化商业模式的三大特征,我分析了中信梧桐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构建可信数字生态的案例。 中信梧桐港是一家从事大宗商品数字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平台化公司。(其致力于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可信电子仓单,重构大宗商品供应链信用体系,借助开发、建设的数字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为中小实体企业提供多种供应链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可控、流动性强的可信数字资产。) 针对大宗商品的资金密集型且具有价值公允、相对透明、流通性强、贸易模式特殊等行业特点,以及贸易商、产业方、仓储方、金融机构、产业平台等市场痛点(如下图),中信梧桐港与中信集团内外部伙伴共同构建了大宗商品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可信仓单为载体,利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解决了供应链或产业链上利益相关方的痛点。 ① 重塑产业活力,实现生态价值共创。中信梧桐港通过建生态、搭平台、引资金、降成本等手段,构建了可信电子仓单环境,确保了实体仓库仓单签发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有效地改善了供应链效率,实现主体信用、资产信用、数据信用的逐渐过渡和统一,重塑产业活力和韧性,从而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建生态:集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战略伙伴,在紧密互助协同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客户供应链上的资源可信与价值评估,并助力企业客户成长为企业联盟。 搭平台:基于生态圈的紧密互助协同、信息共享的机制,由认证服务机构来核实生态圈内流转的企业客户资源,证实其货权、货单一致,形成可流转的电子仓单。 引资金:基于可信仓单在生态圈内评估其资源价值,以引导配套的融资服务,有效降低企业客户寻求融资的机会成本,并扩大融资提供方在资金运用上的服务出口。 降成本:配合供应链企业融资使用目的,助力其发展的各类服务提供方降低融资成本,盘活企业资金。 由此可见,建立可信仓单的生成、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物流企业、电商平台、保险机构、评估机构、监管机构、期货公司、交易所等,这不是一个组织可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互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圈。 数字化技术是构建生态圈的核心要素,它驱动着产业链上各利益相关方的跨界连接,促成了相对稳定、安全的价值链,实现了数字资产的动态重组。 ② 数字化技术赋能,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仓单作为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物权凭证,具备很强的金融属性,本应服务于仓储、贸易业务、融资等领域的联动。 但是由于对仓单的真实性、权利是否清晰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导致仓单在商品流通、融资和交易环节的功能受限,无法满足贸易商、银行、交易所等行业参与者的巨大业务需求。 中信梧桐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搭建了中信梧桐港数字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仓单在质押融资环节的信用问题及仓单交易环节标准化的问题,助力供应链升级改造,驱动着产业链上各利益相关方的跨界连接。(笔记侠)
货物贸易条款强化RCEP供应链。未来20年取消90%以上货物贸易的进口关税;其中大部分商品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或10年内实现零关税。 15个成员国统一实施的原产地规则,有助大多数区域内贸易享受关税优惠待遇。 通过简化通关手续、检验检疫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 采用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
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商权的掌控才是战略的王道,产业链战略不是你能获取产业链所有环节的生意,或者你能做出几条产业链来,产业链战略的本质是对整个产业链生态的控制和对商权的控制力,也就是你能在多大程度影响和整合甚至去重塑整个产业链的能力。
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市场规模每翻一番,平均生产率就会增长5%~10%。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高地估计实体世界的发展,过低地估计数字层面的发展,事实上,机械世界常常以线性发展,而数字世界的发展通常呈现指数级变化。
跨境电商发展势头强劲。跨境电商分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涉及报关活动和涉及国际贸易合同两方面显著特征。2012年9月12日,国家从30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甄选出“五个发展程度较高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为试点城市,分别是郑州、杭州、宁波、上海、重庆,其中郑州是全国唯一一个综合性“E贸易”试点。2016年11月中国向WTO提交了电子商务议题谈判文本,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政策透明度,并提出谈判中应继续暂停对电子交易征收关税。2019年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76个WTO成员体,在达沃斯举行的电子商务非正式部长级会议上签署了《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到2019年10月,美欧日中等成员体提交了电子商务世贸原则方面的提案。 受政策利好及行业发展,跨境电商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支柱。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14.2万亿元,较2020年的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的36.32%,跨境电商行业的渗透率占比超过35%。在跨境电商模式结构方面,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中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77%,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23%,使“买全球、卖全球”逐步成为现实。(作者:陈新光,全球化智库(CCG)特邀资深研究员)
近来,有关内外贸一体化的话题热度不减。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专题进行了介绍。此前,商务部等14部门还宣布正式启动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内外贸一体化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所提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贸易领域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没有内贸经营权、内贸企业不能经营外贸的现象,有专家对此提出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不过,当时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强调,主要侧重点在于推动企业内外贸经营体制的一体化。 上述问题在此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基本得到解决,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再次被提及。不过,在出口市场持续多年“高歌猛进”的强劲势头下,企业对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愿望,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这一状况直到近年来才有改变。中国外贸体量在逐步增大,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贸易壁垒及争端。虽说中国外贸企业大多是在市场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先天具有韧性足、对市场敏感等特点,但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背景下,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客观上需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也意味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时机已具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