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一系列低效应现象。
低生产力、低需求、低效、低消费、低就业、低收入、低欲望、低生活指数……整个世界仿佛停滞不前,低需求也就低消费,就业问题导致低收入,欲望也就更低,各类环节互相关联也往复恶性循环,整个社会处于低运转水平。人类社会似乎走进一个发展瓶颈期,也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怪圈,如何激发生产力、就业活力、需求活力,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关乎每一个人。对此,各位看官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疫情的疤痕效应。疫情的疤痕效应这个概念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意思是,疫情的影响不会很快的过去,就像留在你身上的伤疤一样,要存在好长的时间,包括对人心态的影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 原来我虽然强调说疫情的影响可能不是短期的,但是还真没想到这事儿这么大。最近我看到不少网友的分享,说生活的理念的改变,包括对消费习惯的改变,疫情让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们会重新思考这样的问题。 一个人会去想,我差不多每天晚上十点下班,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接着又上班,出去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我就这么来挣几万块钱,值当不值当?还有人说,我要更重视生活的本身,有人说凡是不是必须的就不买,凡是有便宜的就不买贵的,凡是能用的就将就着用,手机从原来一年换一个,现在大概两年换一个,这些影响非常大。 刚才讲日本所谓失去了20年也好,30年也好,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心理的变化,为了还债,我尽可能少消费一点,我不应该被那么多的债务压着。那么对整个的社会来说,它进入一个什么社会?低欲望社会。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在未来的若干年当中,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是讲的第二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一个时间并不短暂的经济的收缩期。(清华教授孙立平)
消费:一元店富豪与拼多多黄钻选手。"帮我砍一下嘛!都砍差不多了,我们这桌就差你没砍了!"——当你在烧烤店消费时听到这样的对话,切莫慌张,这可不是小混混们在寻衅斗殴。 早几年,在拼多多魔性洗脑的广告音乐刚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共享经济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不熟悉拼单式消费的大众没有意识到这款产品竟然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迅速渗透三四线城市的角落,成为跻身淘宝、京东之列的炙手可热的新零售手段。 互联网经济下,县城人的消费偏好通过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得以满足和实现:惊人的低价、动人的高质、抢起来的感觉十分爽——这样简单、直接的消费者小心思,通过平台汇聚起来,却是庞大、井喷的市场收益。即使拼多多后来陷入专利侵权的风波并遭受盈利模式的批判和质疑,三四线的用户仍然不以为意,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与他们的消费诉求,并无太大关系。 拼多多最火爆时,砍单和拼单的链接在微信聊天记录里甩来甩去,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关系质量评估工具:爱他才会不厌其烦地帮他砍,如果感情淡薄,不如尽早拉黑处理。 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的显现和消费潜力的发掘,县城俨然成为了资本市场下沉的"新蓝海"。除了拼多多,淘宝直播卖货、阿里线下一元店也紧跟其后,一头扎入县城消费者伟岸又多金的怀抱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县城居民这样爱花、敢花,其实质是在于虽然他们的收入绝对值不高,但可支配的收入不低,更低的生活成本才是"平均每月5.8次网购"的底气。 以房价为例,一名在深圳工作的青年,其一个月的工资,就算不吃不喝,也只能够买当地房屋的0.1个平米。而在县城中,房贷与收入之间仍存在弹性的空间,一年前,超过四成的县城居民已过上有房无贷的悠闲生活。脚下有房住,手里有闲款,是较多县城人的经济状态。
当下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微观层面缺乏经济活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微观活力,让企业家想做、敢做。 当前的经济以人的健康打比方,当人身体虚弱时,适当补充营养就能恢复,但如果出现身体扭伤、肌肉萎缩、炎症等情况,单靠补充营养是不够的。 宏观层面从数据看,4月末,M2同比增长12.4%,过去这15月,M2至少增长了30多万亿,从250万亿涨到280万亿。因此,并非经济货币政策不宽松,而导致整个经济活力无法释放。 最 大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主要看企业和企业家。企业当前最 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做不动”,经历yi情三年,有的企业倒闭了,有的企业订单少了,有的企业家手上有钱,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想投资和扩张。这时降低利率对企业发展没多大的刺激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内需≠消费。在大众印象里,拉动内需似乎仅仅等于促进居民的消费,这是错误的。从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看,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看,消费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进而,社会总资本分为生产消费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生产部门也相应地分为生产资料部类(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第II部类)。所以,不能仅仅把需求简单地等同于居民部门的消费,从而忽视了作为中间需求的国内企业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需求这一巨大的内需市场。尽管如此,但消费问题毕竟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同样是内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直是颇为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中国当前是否存在消费不足?如果存在,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占比长期以来都非常低。而近几年来,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更加低迷。例如2022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8%,较上年下降32.6个百分点,也大幅低于疫情暴发前的2017—2019年平均59.5%的水平。 消费低迷的短期原因在上篇已经讲过:由于疫情影响,居民对未来预期下调,消费意愿下降,于是普遍倾向于进行超量储蓄。同时,失业率持续高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也缺乏消费能力。(三月vulcanus)
10 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由2008年的3.31: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但人均绝对差距却由11020元/年,扩大到26338元/年。而且,相对收入缩小主要是因为进城务工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不是家庭务农收入的增长。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18》中种植业成本与收益数据,2016年和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平均利润为负,即使将成本中的“家庭用工折价”去掉,每亩的收益也只有328.3元、381.4元。相比之下,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5229元,一个家庭种一年地的收入,还不如一个人在外面打工一个月。农业的无利可图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务工弃农, 以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35 岁以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20% (19.2%)。(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
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平等就业是实现勤劳致富的必要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逾1300万人。劳动力结构在不断优化,劳动报酬也在增加,但总体而言,平等就业的格局还未形成,劳动报酬偏低的现象并未改变,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还未完全到位,就业质量仍需提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同时明确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唯有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去,才能促使就业质量上新台阶。当务之急是认真清理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中影响就业质量与就业平等的规制,进一步完善促进高质量就业、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战略空间,如大力发展养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服务业,在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的同时激发民生经济不断增长;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完善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政策体系,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等。(作者:郑功成,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突然想起一句话:当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闲钱了,自己就会消费,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不需要刺激消费。毕竟,现在咱口袋里没钱,就是没钱才要捂着,怕最后一点儿都因为疫情的裁员失业给弄没了。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冲突、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严重受挫,全球性、系统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持续累积。而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对冲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真正推动实现两个大局。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坚定不移办好改革、开放、创新3个方面的事。(黄奇帆重磅演讲)
1
共3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