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来,“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国家,从经济互融到人文互通,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货车在中越北仑河二桥上飞速行驶;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大桥飞架两岸;还有建设在巴尔干半岛西隅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项目......交通运输作为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的“开路先锋”,中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绘网认为:“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是首先打通陆上交通(通道),使整个亚、欧、非大陆连成一体,互联互通互融,搞活经济,让世界没有距离感。您赞成吗?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从促进全球区域协调发展来看,共建“一带一路”改变了世界区域格局。十年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逐步建成。共建“一带一路”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合作,提升了非洲的工业化、城镇化、数字化水平,促进了非洲的现代化。而中巴经济走廊也正在建设公路、铁路、网络等六路,卡洛特水电站等增强了巴基斯坦的电站建设、电网建设和电力供应能力。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重要的建设平台,帮助当地的产品、产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瓜达尔港还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快速联通欧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提供了便捷的出海口和重要通道。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也正在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促进我国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引擎、新动力。
问:欧洲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的同时也定义为“制度性对手”,双方存在价值观上的冲突:一方倡导民主和人权,另一方则是“中国价值”。您是否反对欧盟的这种对华定位?或者说您认为既然中欧是伙伴,那是不是制度性对手也无所谓?你们是否也将欧洲视为对手? 法国卢沙野大使答:我认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是一种悖论和自相矛盾。我这么说是因为欧洲一边把中国视作伙伴,一边又视作制度性对手。什么是制度性对手?这意味着我们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处于对立状态。在这些问题上,中欧之间的不同甚至是分歧都无法解决,任何一方都不能说服或改变另外一方。中国人认为,既然这些差异无法消除,我们不妨先搁置一边,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合作的阻碍。可恰恰相反,欧方总是不停地拿这些问题说事儿,严重破坏了合作氛围。况且正如我刚刚在讲话中所说,欧方拿来说事儿的问题都是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
交通及物流设施能够连结一个国家供应链不同环节,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和贯通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基础建设。同时,如果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能够平衡发展,并且经发达的交通和物流设施连结起来,国内市场将会更庞大。过去数年,中国在促进交通、物流及区域平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举例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15年的12.10万公里增长至2019年的13.9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由2015年1.98万公里增长至2019年的3.54万公里1;人均生产总值达50,000元人民币的省、市和自治区数量由2015年的11个增至2020年的26个2。 不过,中国的交通、物流与区域发展近年也出现一些弱点。例如,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冷链物流设备分布不平均。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3,指出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及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中国供应链中出现瓶颈以及部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有望改善。(曾诗韵、潘焯匡)
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世界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印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研究“一带一路”的哈萨克斯坦学者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感慨,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人们看到一个“进步的中国、开放的世界和发展的未来”。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报告显示,在非洲年轻人心中,中国成为在非洲拥有最大积极影响力的大国。(记者郝薇薇)
共建“一带一路”也为欧洲与中国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提供了机遇。欧盟是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建立了广泛联系。在促进非洲发展方面,欧盟与中国有许多经验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欧中有可能、也有必要基于非洲国家的具体需求和优先事项进行有效合作,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者为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博鳌亚洲论坛咨委达尼洛·图尔克)
务虚本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认识来源于实践,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谈思想,讲理论,找规律,定方案,最后还是要见之于行动。否则,不管想得多么美妙,谈得多么头头是道,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只有通过实践,主观的目的才能转化为客观的现实;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当然,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一个过程。务虚有时候很快就收到了实效,有时候则需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逐渐表现其作用,不是说今天读了一遍《矛盾论》,明天的工作就必然会顿然改观。但是,务虚的成绩如何,最后总还是要表现在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上,这是务虚的目的,也是衡量务虚成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