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移动化+可视化+制造化=高端数字科技智造水平

发布日期:2022-09-17    浏览次数:4889

  

        我们常说的数字化其实只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步骤之一。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利用,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这也是近年来智能数字装备、物联网、工业物联网领域快速发展和迭代的主要动力。因此,建立互联网科技智造企业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化设备在企业底层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传感器、仪器到传输工具,它们都具有数字化的属性。故如果将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移动化、可视化和制造化结合起来,是否就形成了高端的数字科技智造水平呢?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化 制造化 数字科技 智造水平
赞同(4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卢优强2023-03-01

50年前的科幻小说的内容,很多都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智能机器人

(0)

平淡是真2023-02-27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正处在由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

(1)

羽飞2023-01-18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出优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开通5G基站228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作用日趋凸显。 对于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压力和外部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如何开辟数字经济领域新赛道?金壮龙指出,应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关兵建议,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标杆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同时,稳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记者李芃达)

(1)

秦更2023-01-12

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一些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不仅阻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也容易引发产业链安全风险。 我在这里重点举几个例子,包括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轴承、高端科研仪器设备、航空发动机,等等。 1. 高端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适用于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场景,被誉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生产基础。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2019年产值和销量分别占全球的23.1%和27.2%。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机床行业仍存在4点不足: 一是机床整体数控化率不高,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目前在43%左右,而德、日、美等国家长期在75%以上,并且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与全球领 先水平差距较大; 二是国产机床主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档数控机床还是进口品牌占多数; 三是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静态精度指标方面己经能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但是在动态性能、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方面不足; 四是高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比如主轴、丝杠、导轨等国产化率不够高。 可以说,高端数控机床方面的短板是中国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向更高层级跃升的重要制约。 2. 高端轴承。 轴承之于机械装备,相当于关节之于人体,是提升操作精密度、降低摩擦系数的关键。 世界八大轴承集团建立了很高的技术和市场壁垒,占据了全球7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轴承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许多关键零部件,比如轴承钢球、轴承套圈、密封等进入国际轴承巨头的供应体系,成品轴承大量出口海外,是轴承净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轴承的总体自给率已经达到80%,但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风电、先进轨道交通、高水平轧机等领域所用的高端轴承还是以进口为主,国产高端轴承的精度、振动、寿命、可靠性和高速性能方面仍然比不上欧美和日本的产品。 这背后反映出国内轴承产业在高端轴承钢和生产制造设备、加工工艺上的不足。换言之,中国高端轴承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这3方面的技术实力。(黄奇帆)

(1)

岱松2022-12-23

搞好中国的经济与事情在于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刘彩虹2022-11-26

创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唯有自主创新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舞台中心。

(0)

天河马2022-11-14

数字经济与生产过程融合的特征

(1)

旷野2022-11-12

花大钱,办更大的事。数字经济是一场经济的革命,需要战略性、系统性谋划和布局,数字战略比任何一个战略都重要。 很多人将数字经济更多地归结为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产业集群,从这种角度思考数字经济。 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需要一个全系统的思维去看待或布局数字经济。在这方面杭州做得比较好,长期以来一直用一号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并且不断加强政策供给,举全省之力发展数字经济。而深圳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位。因此,深圳现在如何布局数字经济,决定着其未来在全国的势能和位置。(曹钟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1)

凌寒2022-11-08

主持人: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生产领域融合呈现出哪些特征?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效率与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技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一种经济形态,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换言之,数字经济和生产领域融合,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信息密度空前增加。数字经济产生的前提是数据信息或数据资源若干个数量级的提升。与数据增加相伴随的是节点之间网络式连接的形成,这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连接程度。当实体被镜像化以后,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信息密度的增加,网络式的连接,空间、时间的优化,这可能是数字技术应用到实体经济并转化为数字经济后需把握的几个关键性变量。 二是从消费到生产领域依次深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开始于消费领域,尤其是面对消费者的零售领域。之所以始于零售,是由于个人交易过程尤其是决策过程较为简单。在通过支付平台解决信任问题后,商家对消费者的交易成本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种形态的数实融合迅速发展,并对整个零售环节的商业组织带来较大冲击,原有组织结构解构或者重组,形成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如果说进军消费领域是数实融合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就是进入生产领域,也就是面向商家。相比于“对消费者”模式,“对商家”模式在交易费用和交易环节上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交易费用将大幅提升、交易环节更加复杂。生产领域的数实融合值得深耕,而且能创造更大价值。 三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预测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在数实融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时间序列预测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转向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在效能优化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例如,利用深度学习进行高频模拟,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和把握外部世界运转状况。基于去中心化特征,区块链技术在防止欺诈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为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有利手段。 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生产过程,都有可能通过高度数字化实现信息打通,大幅减少采购、生产、销售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或缓解市场盲目性问题。当数字经济真正深度融入生产过程后,企业组织和供应链形态将会发生很大改变。 考察数实融合进程或阶段,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率。“不同阶段适宜的数字化率”将有可能成为我们设定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数实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情况。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固然要引起警觉,但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把制造物品的部门叫作实体企业。现在实体经济中真正有竞争力的,是被数字化改造过的企业。 除制造业以外,值得关注的另一部分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部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合计占GDP的比重,或许能更准确地体现实体经济的制造能力。这两者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地理空间布局上紧密联系。从制造业数字化率角度来理解制造业发展,才更加切合实际,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数实融合的真实境况。(经济日报)

(0)

刘智智2022-11-07

众说纷纭的数字化概念, 该如何理解? 目前,我们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解读非常多。 这就像是盲人摸象,大家好像都在做转型,但是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 众说纷纭的一件事儿,正好代表着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那为什么每个人对数字化的理解都不一样呢? 第一,人们所处的行业不一样。 有的是在金融业,有的是制造业,有的是在政府机关,有在是在消费端的等等。比如,医疗、教育两个的行业,对数字化的依赖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二,人们的职位不一样。 一个人是工程师,还是事业部老大,还是财务,还是CEO,这些不同的职务,站在不同的高度,他们看待数字化,见解是不一样的。 我给我曾经培训过的一家比较大的银行,提出过数字化转型战略,请他们稍微讲讲对数字化的理解,结果偏差还蛮大。(笔记侠)

(0)
1 2 3 4 3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