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出现之前,全球海洋贸易网络一直由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维持,早在汉代便开始了贸易往来,中国串联了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交流的见证者。
而后在15世纪欧洲人发现印度大陆并在17世纪开始了中国、印度、英国之间的海上贸易,18世纪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海洋贸易的基础上进行了殖民扩张。如此一对比,在大航海时代中国走出去的是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商品;西方则是侵略、殖民和掠夺……发展至今美西方仍是霸权、双标和战争等,而中国则提出全球发展和安全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相比较孰是孰非一清二楚!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在众多美洲皮毛里,欧洲人最喜欢的是河狸皮,因为河狸皮毛做的毡帽,是欧洲人社会地位的象征。 如果毡帽的成色不佳、样式老旧,说明戴帽子的人是个破落户,可要是戴一顶成色非常好的河狸毡帽,走在街上别人都要高看两眼。 不管是社交需求也好,纯粹装逼也罢,欧洲人都以有一顶河狸毡帽为荣。那些欧洲老照片上,贵族们戴的高筒帽子,基本都是河狸皮做成的。 美洲最不缺的就是河狸。 据估算,最初的北美洲分布着不下于4000万只河狸,对于有毡帽需求的欧洲人来说,供应量完全足够。 而且越往北走,气候越寒冷,河狸的毛就越厚密,卖到欧洲市场上的价格也高。所以河狸皮毛的收购市场,基本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 那些地方,河狸也是印第安人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吃河狸肉、穿河狸皮衣服、用河狸骨头做工具、甚至以河狸为部落的图腾。 他们向欧洲人出售河狸皮毛,甚至不需要专门捕猎,只要在日常谋生的时候,多出一把力而已。 供需双方完美契合。 河狸对于欧洲人和印第安人,都是一座从未大规模开采的富矿。 从探索北美大陆开始,以河狸为中心的皮毛贸易,成为此后几百年的主旋律,河狸给了印第安人想要的东西,也充实了欧洲国家的国库。 参与皮毛贸易的印第安人曾说过: “河狸把我们的一切都打点好了,它会带来锅、斧头、刀剑和珠子,总之,河狸造就了所有的一切。” 马萨诸塞的英国移民,用6先令买到玉米种子,秋收以后便能用玉米,向印第安人换来327英镑的河狸皮毛。 荷兰移民说,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收获可与数吨黄金相等的皮毛。因为河狸皮运到欧洲以后,最高利润可以达到成本的200倍以上。 欧洲国家里,皮毛贸易额最大的是法国。 1578年左右,常年往来芬兰湾—欧洲之间的法国渔船,便达到150艘。 1695年,法国运回国的河狸皮是20万里弗尔,价值相当于法国货币改制后的20万法郎,比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都要多5倍。 到了1743年,法国重要港口拉罗谢尔进口12.7万张河狸皮、3万张貂皮、11万张浣熊皮、1.6万张熊皮。 这只是法国一个港口的贸易额,而法国在北美的皮毛贸易站,从圣劳伦斯河流域为起点,一直沿着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墨西哥湾。 这片地方号称“新法兰西”,后来卖给美国的路易斯安那,不过是新法兰西的一部分。 于是皮毛贸易,成为法国殖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者温伯陵)
泰国是“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员之一,在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敦·帕马威奈看来,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努力”。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从中国倡议中感受到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等习主席倡导的一系列理念紧密相连。我认为,在未来5到10年,这些理念将影响各国领导层的思想和生活。”(记者郝薇薇)
侵占土地、奴役人民、劫掠资源……回望历史,战争、殖民曾是国家实力消长和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动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苦难的东方古国,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新路,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记者郝薇薇)
历史长河的瞬间现象。西方哲学(欧美哲学、希腊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人对自然“先胜一局”的情况下的狂妄臆想,因为它认为:人只要找对方法,便能够战胜自然;但唯有西方可以做到,而其他民族则都是愚不可及。然而实际上,西方哲学并不能促进知识、技术、进步和创新,它却是四者的副产品;尽管在西方及其所影响的现代人的观念里,都是倒果为因。 何谓“人对自然先胜一局”?中华文明的辐射和传播,加上陆海丝路、蒙古征服和郑和远航等,开始联通世界;于是,人们破天荒地可以利用“全球性生态”作为其平衡条件与牺牲代价,来支持他们绽放潜能(双刃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发展—发明机制“从量变到质变”,并且会在更适宜——连接东、西半球的通衢(欧洲)——出现奇迹(物质文明井喷)。 西方在其利用“儒家人文”打碎神权禁锢(启蒙运动)之际,开始应顺这种“天时地利”;于是,西方便贪天功为己有(18世纪后期开始宣传“西方优越性”)。 在17—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方都承认,它的知识、技术和艺术等均来自中国。所谓中国是“逻各斯的知识库”,是“人类知识源流的水库和湖泊”,是“艺术的摇篮”。 如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在中华文明的全球性展开的过程中,“天时地利”的转移及其所影响的物质文明的“井喷奇迹”是三次(一次比一次大):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的美国→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心乃迂回西洋,绕地球一周,而返回故里。不破不立,九九归一,先否后喜,大明终始。(作者诸玄识)
在陶器文明领域,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于1988年。国际考古队于1993年、1995年、200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石器、棒器、种子,特别是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和陶器。玉蟾岩遗址1995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联合考古队于2004年在玉蟾岩发现年代更久远的陶片。2009年6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文章认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14000-21000年。能够达到距今20000年前的陶器,目前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玉蟾岩遗址陶片比西方学界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西亚陶器还要早近10000年。相比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现的20000年前陶器而言,国际文明学界关于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需要重新改写。在古黔国的国都黔阳地区,2005年考古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存中,有距今约7800年左右白陶罐片,有装饰鸟纹、獠牙兽面纹、太阳纹和八角星纹等图案的陶器等。此外,在张家界地区还发现60000年前的陶器碎片。 河南新密李家沟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了10500年至8600年的陶器片,这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最早的远洋航行。明朝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航海,访问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