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史,发现无论朝代更迭、经济发展等活动都在不断的重复过去。
就好像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战争,战争的坏处显而易见,可是战争还是在反反复复,各个国家对于战争的爆发依然处于防御和警惕的状态......对此,您是否有想过,人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何糟粕反反复复出现?何原因未凝聚共识?是利益和人性使然还是认知世界的价值观不同?如何构建更加文明、更加健康的社会?各位看官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他们天天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自己就不重视自身的改造和发展。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翻开近几十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包括研究生的研究论文,人的发展问题的内容占哲学研究的相当一大部分内容,其中不乏优秀成果。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有两个缺陷:一是把人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位置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甚至把《共产党宣言》中第二章结尾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作为《宣言》的核心而抬高到《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等理论之上。二是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中的“人”的含义,而不是用唯物史观解读之。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发展理论本身就是指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自觉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改造和清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过程。离开人的自我改造和“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思想,谈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笔者发现,哲学界大谈特特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就是不敢用阶级斗争观点解读之,不正视也不敢讲自身头脑中存在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研究现实生活中权力者、知识分子及群众中在做人模式上存在的种种具体的大量问题,却习惯于用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解读之,并自觉不直觉地引导研究生和大学生抽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不会也不敢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改造和发展自己。“南山老人”文中指出的目前哲学研究的“五种状况”本身,就说明部分哲学工作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针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他们不敢承认和正视自身的如此严重的问题,自身不进行世界观改造和对自身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如此“哲学研究”怎能不会导致大学生厌恶和远离哲学呢?(作者郝贵生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授)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中外嘉宾汇聚一堂,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真诚呼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当晚的文艺晚会上,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同台诠释美美与共,来自不同文明的古老乐器共同奏响和谐之音,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汇集。 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诠释出中华文明的大格局大气象。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王子铭、王思北、孙少龙、徐壮
习近平主席指出,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 “习近平主席在给希腊学者的信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通过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世界可以找到和平发展之路,避免国际格局走向对立对抗。”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十分必要,各国之间需要坦诚和交流。 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中文系主任法尔哈德·贾万巴赫特·海拉巴迪一直致力于伊朗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他指出,当今世界动荡和冲突不断,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互相理解的作用更加凸显。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对于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很多问题源于行为体之间的不了解、不理解,习近平主席在给希腊学者复信中的观点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他说。 英国著名汉学家弗朗西丝·伍德特别喜欢习近平主席对希腊和中国这两个文明在欧亚大陆两端的描述。“我们必须承认和赞美文明之间的差异。在我看来,这就是研究其他文明的真正原因。我们通过学习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思想来丰富自己、增长见识。” 马耳他大学中国历史讲师斯蒂芬·卡奇亚说,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建立真诚、友好、富有成效的关系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推动文明互鉴的观点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世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学生汉斯尼克·奥蒙迪·奥蒂诺对习近平主席“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观点深有体会。他说,尊重不同文明,保护文明多样性,才能相互理解,让人们更团结,让世界更美好。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同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形成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开辟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作者: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共绘网人”是来自民间,不是通过武力称王称帝来建功立业,而是通过其理论、学说来成就事业,来归正乾坤宇宙。这个人物将像以往的配称圣人的人物一样,创立了一种宗教或意识形态或价值伦理体系,为人们所信奉和敬仰,他的思想将影响全国,改变一代民风,成为一种多数人所信奉的价值伦理。结合到中国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将会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意识革命,这场革命之深刻,影响之深远,堪与2000年前孔儒主导中国思想时相比,它将为中国带来一种新的道德伦理和思维习惯,新的一套价值观。这个人物将会被尊为圣人,与孔圣人的当年的地位相仿。这个人主要作用范围一定是在“全球”的。局部可以直到中国,全局应该思考世界。时代在呼唤中国的圣人再出,时代期盼圣人再出而能给这个民族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特别是给这个民族以心灵的一个归宿,这似乎是历史深沉的呼唤,也是这个中华民族巨龙演绎几千年的运行轨迹到这样一个阶段必然要产生的东西。中国在这一时代会出现一位可以立一代宗言、成众人师表的人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的精神主旨,既来自历史、源远流长,又顺应发展、与时俱进,更导向未来、承前启后,体现着涵纳古今、继往开来的时代先进性,反映着纵览内外、守正出新的社会优越性。这十二个词的总结归纳,“共绘网人”梳理了过去的精神、概括了现在的追求、描述了未来的理想,在这十二个词里,承载有历史性的继承、时代性的解读、发展性的引导。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