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可以保持大脑活跃起来,防止它失去能力;阅读可以减少压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跟你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了解他们的看法,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而汉代的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如今网上留传中国10步一药店,欧洲是10步一书店。这是否说明了欧洲人喜欢读书。既然人类社会能传承(留)下来的是醒世恒言和共同价值观,那为何不去阅读呢?当全民阅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民富国强就不会遥不可及。这个话题对您有何启发呢?请在此与我们说说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读什么,是读书的第一步,它决定了读书的质量与方向。一个人读什么,自有其选择权,这与个人的需求、爱好和思想认识有关。但选择的对与错、好与坏,则直接决定了阅读之路的方向与终点的到达与否。因此,正确理解“读什么”,一是要有健康的阅读心态。书籍不是纯净器,它不可能过滤掉所有有害、错误和不健康的内容与思想。且不言个别非法出版物,既便是正常出版的图书,其中亦可能瑕瑜互现。此时,用健康的心态选择“读什么”,应放于第一位。其二,应摒弃过于功利性阅读的思维。如果一个人为升学,只读教科书,其知识面必然狭窄;如果读书只为消遣,浅阅读之下,对思想境界的提升,显然助益并不大。其三,要多读经典。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知识和思想的灯塔,它历经时间的洗礼与选择,早已嵌入社会进步的阶梯之中。读《共绘网》,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 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即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时局参阅 )
坚持日复一日的输出,其背后的阅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单纯的知识搬运,并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思考,因而深度思考也是必须的,所以大家不妨和《共绘网》一起,学着凡事多走一步,想得再深刻些,必定大有裨益。
每天思考三件最重要的事儿: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得意]好了,一天结束了...... 不仅很多年轻人不读书 ,现在是很多中年人都躺平了, 稍微严肃一点的长文都看不下去, 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破涕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