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业者来说,体验过创业之后很多人都会有继续创业的意愿,因为本来对于创业来说,10%的成功率并不是夸张的数字,失败也不是十分罕见的情况。
所以创业,它就是一条不归路。创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的美好!创业者都是在一次次地失败,又再一次次地重来......有人说,这样的创业大多是为生活、为挣钱目的而忙碌,多是中间或阶段性(过渡性)项目(产品),格局与高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真正的百年老店(品牌)不多?产生许多无效的GDP……对此,您又是怎么看的呢?请在此与我们一起探讨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那些整天风口赛道未来趋势的七吵乱嚷往往是别有用心的蛊惑和一帮凑热闹的韭菜合奏的杂音,这种跟风的商业成功是极小概率事件,这里边有大多数人不知道、跟不上的信息差、时间差,而闷声是需要企业自己去搞清楚需求、市场和商业逻辑,需要企业匹配能力,是对底气的检验。
在急功近利的现在,创业也不再是为了守业,而是为了快速变现。因此,只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才是创业重点。而且必须能迅速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便于打包上市或者待价而沽。很自然地,创业远离我国现在最需要的交通、能源、通信建设,更是远离钢铁、机械、电机、芯片等基础工业。
什么是不变,人们在衣食住行和交流上的需求是不变的,这些是本源。至于洗衣机、汽车等产品都是一个载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些本源才是设计要关注的,企业界要有这种观念。谈到观念,我再多讲几句,不只是企业,设计界很多人的观念现在似乎也走偏了,好多人张嘴闭嘴聊得最多就是文化艺术。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文化艺术,可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茶杯、小碗和紫砂壶上,长此以往,这不就是玩物丧志吗?包括我们的广大农村,都在搞一些小手工艺品,搞特色民宿,那我们农业的未来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手工艺品,这些民宿吗?这么下去,我们不就成了外国眼中的“农家乐”了吗?(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事在先,物在后,中国设计的提升,在于观念的转变。那如何遏制功利之心呢?我们的传统哲学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认清事物这两个字。事物事物,它指的是事在先,物在后,这是一种时间和逻辑顺序,事是目标,物是工具,也就是先去做事,然后才有工具。可当下,我们是不是把这个顺序弄反了呢?有多少人为了工具而忘了目标。比如,为了创新而创新,根本没想过创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大家要明白,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它并不是目的。什么是新?在我看来,新,一定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发展,如果是一个没有善念的创新,那这个创新也可以用来犯罪。所以,在创新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把目的想清楚,我把这称之为“事理学”,这一点在我们的制造业有着明显体现。(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要把起名字发展成一场品牌运动。今天,企业界流行一个词,叫品牌竞争,我可能又要讲得难听些了,大家扪心自问,每个企业都想着做品牌,这可能吗?清华美院设计一个标志也就三五万块钱,可现在好多企业做一个品牌计划动辄三五十万甚至百八十万,如果大家把钱都花在了这个地方,这会浪费多少资源啊?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现在做的品牌,好多都是只有牌没有品,大家都在追求表面的,看得见的东西。 比如,2010年,在清华美院的展览室里,GUCCI办了一场时装发布会,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布展,投入了800万的费用,就为了那20分钟的表演,20分钟后所有东西就都拆掉了。我相信,这样的事情绝不是个例,它在世界上天天发生着,比如各地举办的各种大型车展,花的钱可能数倍于这场时装发布会。 看着华丽的舞台,精美的布展,很多人引以为豪,他们把这当成了设计,醉心乃至沉迷于其中,以参加了这样的设计为荣。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些人应该感到羞耻,这也是整个设计界的羞耻,我们的设计难道就只有搞发布会这一种形式了吗?就非要把钱花到这些徒有其表的事情上来吗? 我想我们应当可以找到其它方式,只可惜大家的精力不在于此。因为相较于创新,更多人想的还是马上把钱赚回来,做一些短平快,容易落地的事,可这些事情围绕的都是眼前的短期利益,很难打下长远的发展基础。当然,大家想要品牌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生孩子还要取个好名呢,更何况中国人还特别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塑造品牌,但塑造品牌它不单单是起个名字的事情,如果把起名字发展成一场品牌运动,那就麻烦了。你可以起个好听点的名字,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去培育它。可现在,我们好像都在追求一个名,因为有了名,可能他的一张画都会卖到成百上千万,即便画里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怪现象。这不就是滥竽充数吗?我们现在很多品牌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吗?(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