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本来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西方七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会晤的机制,但现在的G7变成了破坏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破坏全球治理机制的小圈子。
这个小圈子内外充满阴谋诡计,七个国家各怀鬼胎、矛盾重重、分歧严重,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时期的G7实际上变成了G6+1,虽然拜登上台后极力拉拢盟友,但德国、法国等G7国家并不买账......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若齐心协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则完全有可能摆脱G7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制约。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升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新质生产力不断替代传统生产力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而新兴产业则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产业升级也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和深度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也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木易然的数字生态圈
企业家的产生机制。 对于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发展经济学根本没法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企业家是怎么产生的?的确,能否成为企业家,和一个人的秉性有关,而这不是经济学家能够研究的。但是,经济学家应该研究有利于产生企业家的条件。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张晓波教授的产业集群研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产业集群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首次出现已经是2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它们的经济学家很少研究这个问题。而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工业化,我们要研究产业集群是怎么形成的,起什么作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孕育企业家。在一个纵向的产业集群里,龙头一般是一个做贸易的公司,它接受订单,采购原材料,然后把制造过程发包给不同的家庭,形成产业链。 我想再次强调,最终能被人记住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一定是对时代最重要的问题的回应。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关注中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作者姚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香港《亚洲周刊》12月25日刊发题为《中美供应链博弈的反高潮》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中美供应链博弈在2023年出现“反高潮”(指没有出现所期待的情节)。美国以为倾尽全力制裁与打压,并联合欧洲、日本和韩国加以围堵,可以将中国的经济打压。但事与愿违,反而使中国加强供应链的韧性,不但没有失去全球供应链的关键地位,反而补链、强链。 因为美国费尽苦心,发展“友岸”供应链,要将原来集中在中国的供应链转移到越南、印度、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但在实践上,几乎所有的供应链的原料都来自中国。美国的措施只是刺激不少厂商将在中国的产业链外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整个供应链的原料和技术都依靠中国,只是将原有的供应链拉长。 尤有甚者,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基建不佳,即便货品制造出来,但如何运出去都成问题。这导致越南不少工厂最后还是要搬回中国,因为在外销的渠道上,越南往往亏在“最后一里路”上。 印度的问题也类似,工厂造出产品运到西方,无法克服国内条件奇差的基建,等于成本再增加,最后还是要靠中国的产业链来补救。 对于关键技术的制裁,美国也碰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因为这反而刺激中国发挥举国体制,落实“全产业链”,不容任何一个环节仰赖外国,实现工业化全面自立自强。 2023年也是中国全球权力格局逆袭的一年。中国平地一声雷地宣布,让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改变了中东局势,让美国长期布局破灭,不能再依靠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来钻空子、坐收渔人之利并以此来偏袒以色列。 这使中国在中东的地位上升,不仅在地缘政治上取得上风,让美国难以在中东再搞挑拨离间的计谋,使中国在能源供应链上拥有更多安全保障,具有丰沛的能源动力,确保经济发展。
什么是全产业链? 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 全产业链还意味着中国的产业不仅全面,而且几乎所有的产业都进入全球前5,多数深耕产业进入全球前3或第1。 中国的全产业链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制造任何东西,几乎都可以直接关门做出来。一个坏土豆
到2023年开始,我们之前的六年不但混合战、防守反击打的很漂亮,而且我们有足够的战略定力,这六年我们基本都是防守反击,后发制人,这就是以弱胜强的办法,这更说明我们高层真的都是高人,方法论和能力手段都是顶尖水平。 接下来至2027年前后就是相持阶段,相互攻守的过程,就像太极里的推手。我们接下来的战略,一方面是对内要搞活经济:芯片、人工智能A1、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解决卡脖子的剩余五六项科技攻坚战+发展金融业,搞活A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前十年我们经济发动机是三个:房地产+制造业+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发动机有四个:汽车产业、新能源、军工产业、人工智能AI等相关产业升级+国内消费经济起飞+金融强国战略包括A股+房地产2.0时代(1.0是刚需、2.0是改善、3.0是豪宅市场)。 如果这四大项,能够彻底解决的话,未来五年,到2027年,我们一定会取得持久战的最终成功。我们也一定能进入初步发达国家之列。我们人均也就能达到2万美元。关于以上四个经济发动机的问题,下一篇我会重点再说一说。Xi an laopao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骄傲,也许快要拱手让人了。” 2012年9月,巴克莱银行分析师马尔科·奥维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时他看好的国家,就是墨西哥。 十几年后的今天,类似的观点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最想将其变成现实的人,非美国总统拜登莫属。 为了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拜登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拉拢墨西哥,推动“近岸外包”。 2021年初,刚接任美国总统的拜登就发布“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表示要和拉美国家共建供应链。 2022年8月份,拜登政府通过《芯片法案》,由此敦促墨西哥抓住机会,改善输电网络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状况,并制定竞争性激励措施,接过部分亚洲转出的产业链。 同年,美国还出台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墨西哥能够一举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眼中的香饽饽,这一法案至关重要。 该法案为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条件是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组装、原材料采购或加工等必须在北美进行。比如售价2.5万美元的Model Q如果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省下一大笔运费不说,能可以享受7500美元补贴,价格立降三分之一。 美国如此力捧墨西哥,除了制衡中国,也有墨西哥制造业本身的优势。 以最敏感的人工成本来说,虽然2022年,墨西哥将每日最低工资上调至172.87比索(约合8.25美元),增加了9%,其北部边境自由经济区还更高约为260.37比索(约合12.43美元),但这一水平,也大概只相当于美国工人一小时的薪水,并低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 从2005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工人工资增长了三倍,达到3.6美元每小时,同期墨西哥从2.2美元下降至2.1美元。 到了2020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约为6.5美元/时,墨西哥约为4.82美元/时。 昔日中国制造赖以崛起的人工成本优势,相比墨西哥来说已不复存在。 在人口结构上,墨西哥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2021年的数据显示,墨西哥拥有1.29亿人口,总数与日本相当,但其平均年龄仅有27.5岁,58.8%的人口介于20至64岁之间,2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了33.2%。同时,墨西哥拥有一个由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国内2000多所学校、10万名中高级水平教师和技能指导人员。 所以,墨西哥也有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制造业,而且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几乎90%的世界知名电子品牌都在墨西哥拥有生产线。目前,墨西哥已是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手机出口国、美国医疗设备的最大供应国。更为重要的是,墨西哥还是全球拥有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作者华商韬略)
我们要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坚定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积极运用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以法律和经济手段维护包括在华外资企业在内的中国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着眼总体安全、动态安全,全面提高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健全安全审查、反垄断调查等国际通行的制度性安排,科学设定适应安全防护能力的开放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开放措施,提升国际循环稳定性安全性,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者:赵鹏,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五局局长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