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真谛、价值和意义值得每个地球村民去认真思考与反思。
生与死,不是一个人活着的标志,而是一个人精神的象征。如果这是在说生命的“有无”,那么,新时代的人们,该去探索的,是生命的“长短”与“厚度”。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拥有厚度......当下的年轻人常常感慨人生苦短,但又一头扎进虚拟的网络世界,沉迷娱乐,而不懂得独立思考、奋力拼搏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的闪光点在哪里呢?你所要追寻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生死明灭枯荣,构成大千世界。生与死、明与灭之间,是生命与生机;荣是青少年,枯是老年,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中年,亦可称成年、壮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歌楼与少年,客舟与中年,僧庐与老年,无缝对接,意味深长。“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少年窥、中年望、老年玩,画面十分灵动,又直指人心。更充分、更透彻的表达,需要更加汪洋恣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是青少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是中年;“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是老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是青少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是中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是老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是青少年;“吹箫声断,倚楼人独”的是中年;尝遍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是老年。青少年有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中年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现在,老年似乎只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青少年能够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中年绞尽脑汁地辨别机会还是危机,老年却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青少年怀疑一切,中年审视一切,老年看透一切。(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越是浮躁的时代,“共绘网人”的文字,越是显出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包容。 更难得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欢读书,“共绘网人”的文字,都能让你“如沐春风”,回味无穷。 而且常常一语说到人心里,让人积蓄已久的焦虑、无力和低落,都一扫全无。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苦恼: 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一段时间下来,却什么也没做成; 稍微遇到点挫折,便一蹶不振,始终走不出负面情绪; 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却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和方向在哪…… 长此以往,最终让自己陷入焦虑中不可自拔,人生处境也越来越差。 在《洞见不一样的自己》一书中,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处事智慧,凝聚为60个人生锦囊。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与低谷,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果你正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书中这5个黄金法则,帮你觉醒自我,打开格局,修炼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 | 每晚yebo
一起重温“雷锋日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名人、专家、甚至是公知都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而且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人生没有意义,这样的结果,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悲观的,负面的。 那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往深处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极强,可以从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基因遗传乃至天文学等各种角度去看去讨论,那可能是无休止的一种辩论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去解决?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我遇到想不通或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我就会寻求古圣先贤的帮助,因为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能成圣成贤,必定在思想上在认知上必然有过人之处,说白了,他们的思想觉悟都比我要高,那就从他们那里找答案吧。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洗刷国恨,收复失地,守护国土。 我们还可以再继续往前追朔到孔孟老庄乃至释迦牟尼等等古圣先贤,突然,我想起了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写的一段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从以上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是有不同的,虽然人都有一死,但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却轻于鸿毛。 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思想的驱使下,他们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已经可以知道,那些网络上所谓的名人、专家和公知们所讨论的结果:人生没有意义是一种谬论,是一种胡扯,再说得难听点,他们是闲得发疯,于是在网络上疯言疯语,中国人犹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名人、专家和公知们所误导。今天我们就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人活于世,必合于道,必有其理。也就是说:人生是有意义的。文 \ 得容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王小波 《三十而立》
我们感性的去理解,有什么,要什么,付出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容易有偏差的,而我们从根本矛盾,理解有什么,其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主要矛盾出发,搞清楚要什么,就是搞明白当前的重点。最后从解决两个矛盾的视角出发,寻求解决办法,这才能让付出落到实处。 其实,如何把辩证法研究社会学的问题,延期到个体身上,促进自我的成长是我一直思考的。 那套用,有什么,要什么,付出什么的格式,我是如何分析自己的呢? 一个人的根本矛盾,我认为是知行合一,认识到了自己的这对矛盾,以及明确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哪一方,决定了后面的很多行为判断。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来说,弱点是“行”,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苦恼的: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在这对矛盾里,“行”就是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 搞清楚了人的根本矛盾,就需要具体到自己的身上,去抓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人生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最核心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让自己立起来,对社会创造价值,给自己找到人生寄托。如果这个时候选择认命躺平,那就抓住了错误的矛盾,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不惑,这往往也是进入到了愚昧之巅。认清主要矛盾,才能把握住重点。 接下来就是要付出什么了。回归到一个人身上,就是要把一件事情真正搞清楚,做到明明白白,你了解了一件事情之后,你就认识了整个世界。这里训练自己的方法,就是把面粉做成面包的过程,你知道这件事一定能发生,但是你需要一遍遍的尝试,最后自己能把这件事完整的做成。有了这样的体验,你会去发现更大的面包,去摸索新的过程,直到把它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