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种类繁多,比如我们常见的地方戏曲、民俗节气、传统节日、皮影、木偶、剪纸、年画、刺绣等。
然而,由于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不够,以及自然风化和人为损毁等原因,不少非遗文化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算是现存的非遗文化也有不少面临着传承断档脱节、后继无人的局面......故未来当中国的每个家庭能培养出一名出色的国粹即书法、武术、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等人才,则国民素质教育就成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后继有人!对此,您有何看法呢?请在此与我们说一说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高雅的艺术我们也有啊!但是艺术修养我们很贫乏!中国的艺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那只能羡慕别人了!可以看一看学校音乐教师有几个钢琴,乐器演奏稍微好点的?西方音乐也不是都好,有很多节目也千篇一律,但至少人人懂音乐,我们自己在音乐素养几乎没有,应该从小学抓起来。
江泽民提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华社)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额1558.1亿美元、增长43.4%,文化服务进出口额442.2亿美元、增长24.3%。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视听、创意产品等领域出口迅速发展。网络游戏海外走红,是中国数字文化贸易火热的一个缩影。近年中国文化企业纷纷进军数字文化领域,不断打造新“IP”,实现“弯道超车”。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指向,是新中国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激发对外文化贸易的活力,向世界传递好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产业的内需增长要关注两个重点人群,一个是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人。再一个是青年群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90后的青少年群体的规模也是超过4亿人。这“两个4亿群体”是文化产业内需增长的重要驱动,也是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中等收入群体对生活品质,特别是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开阔,且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产业需求旺盛。对这些消费特征和趋势要特别予以重视。(作者 |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胡钰)
我们的晚会是明星们的亮相机会,一个明星唱一句走几步,谁去欣赏这些明星,真正百姓喜欢的陈佩斯朱时茂己多少年不上台了,民间群众中会唱会跳的农民工,工人,工匠有的是,应该请他们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