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5%的高速度持续增长40余年,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奇迹。开放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您觉得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外循环)的强项和优势在哪里?如何加快全球一体化发展速度呢?请在此说说您的看法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经济内循环是指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以国内的各个企业为主体,产品国内生产,产品国内销售,产品国内消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消费整个流程都在国内完成。以下是经济内循环的利与弊: 1、利。 有利于普通人购买到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优质低价商品。由于国内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到欧美国家,经济内循环使得部分商品价格可以保持稳定,普通人可以购买到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发展。经济内循环鼓励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提高国内就业。虽然出口减少可能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就业,但内循环有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电商、直播、自媒体等,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增强国内经济自主性。经济内循环有助于降低国内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提高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2、弊。 出口减少可能导致部分外贸企业倒闭。经济内循环使得出口减少,部分依赖出口的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压力,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就业。 国内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尽管内循环有助于推动国内消费,但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其规模和消费能力仍然有限,可能无法完全消化产能。 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在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大量商品在国内销售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经济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利与弊。在推进内循环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平衡内外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东鉴道
当前,全球深度互联也表现为无形资产跨境流动日益突出。过去10年,与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流动越来越多,数据、服务、知识产权和留学生成为增长最快的类别。根据我们的研究,2010年至2019年,跨境数据流动以每年45%的惊人速度增长。同期,服务、知识产权和留学生流动每年增速也能达到5%至6%,约为货物贸易增速的两倍。中国的情况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2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980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保持较快增长。不过,中国目前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远小于其在全球货物贸易中所占比重,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起步提速、开局争先,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近日,人民网《强国说》栏目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思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培育更多增长动力源。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冯俊认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对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余淼杰代表看来,关键在于畅通“双循环”。 “一方面要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余淼杰代表表示,首先,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推进市场化改革。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也要更好地鼓励、引导和发展民营经济;其次,增强相关举措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经济发展信心,进而拉动内需;最后,通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余淼杰代表以服务贸易为例提出建议,首先,要扩总量,特别要运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其次,要调结构,如在运输、旅游、教育、医疗四大产业集中发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最后,要树特色,打造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服务贸易数字化是个趋势。来源「人民网」
延伸完善沿边特色产业链供应链。支持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立足当地实际,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外贸综合服务、农产品冷链、文化旅游等业态,培育特色商品商贸中心,推动形成要素汇聚、辐射周边 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中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二十年聚焦中国“三农”议题,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铁作为新时代国家名片,以及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在“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借助“国家名片”为农业品牌震撼发声,能够有效助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影响力,带来更多关注。另一方面,越织越密的高铁巨网串联起众多县级、乡镇级区域,联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宽了品牌兴农的高度与广度,为农产品“走出去”开拓了更广阔的销售通路。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推进民心相通。中国已同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丝路一家亲”行动已在共建国家开展民生合作项目300多个,推动中外社会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00多家。“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