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民间俗语无不向我们展示团结的力量,对于已经崛起的中国而言,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就是一种别样的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怀“国之大者”,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如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集结社会各界力量用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式奇迹——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拯救万千遭受疫情死难者......这种顽强不屈、笃行不待的精神应继续发扬光大,为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建议筹建多个超智能自动化工厂或工业区,集中各方优势,做到全国统一大规划、大基建、大市场、大进大出,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经营,恶性竞争,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对于共绘网的这项提议,您怎么看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江苏“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与镇海炼化合作,打造5G全连接工厂;宁波公牛集团利用5G技术实现工厂数据集成;宁波舟山港利用5G技术提升港口物流效率;三花集团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122模式;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化工、制药。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例如,在半导体和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确保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产业链供应链能够稳定运行,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例如,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全流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响应速度,减少了库存和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迭代提升的催化剂和试金石。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更严要求和更高的目标愿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是一个相对概念,其目标体系需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跃迁而不断提出更高目标和更严要求,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不断向着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迭代提升。其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型、综合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反哺作用,从而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强大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和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技术革新、技术应用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对科技创新的模式和体系提出系统性要求,也为创新主体、创新生态、创新组织以及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从而促进创新主体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革新。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 ? 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 ? 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 ? 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 ? 新型基础设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举全国之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效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对那些面临国外打压和封杀的产品及所在产业链,既要增强自身产业在各产业链上的供给和配套能力,还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动态。要以前瞻性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蓄力。二是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要坚持企业主体的创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谋划和布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高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四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 (三)全面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二是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三是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链强链。 (四)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 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产业相关的前沿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政府在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而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营造公平竞争、容错宽松、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三是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改革,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 于凤霞)
工业大国但并非工业强国。 我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目前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的第一梯队,许多技术领域都处于垄断的地位,一直困扰我国的光刻机和芯片技术,就一直被西方国家所垄断。 除了芯片制造技术我国还存在缺陷之外,在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以及新材料等方面也都存在技术方面的缺陷,如今很多关键性的零件和设备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只有突破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工业“又大又强”。 想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强国,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实现科技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国家对科技领域加大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培养和吸引海内外的科技人才。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想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强国还需要一段时间。 小康经济
首先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对点招商模式,向产业链集群招商转变,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要么不干,一干就是几千亿、上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从这次疫情应对来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自成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在疫情时期更突出了他们的竞争力,这种集群包括上中下游产业链制造业集群,还包括一个集群同类化,比如汽车可以有独特的产业链集群,也可以有通用的产业链集群,可以五六个产业链集群在一起,这样零部件企业就可以既为这家企业的品种服务,又为那个企业品种服务,产生规模效应,所以叫做产业链集群,同类项产业链集群。还有一个是上中下游生产线服务业的产业链集群。如果把这三种产业链集群都集聚起来,这个地方应对各种冲击的影响就会小。黄奇帆
智能制造是一个特别大的题目,我讲点自己的认识,跟大家分享。按理说,今天要讲制造业,有人会不太理解,说还讲制造业,题目和内容都很LOW。 我说讲什么不LOW呢?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就不LOW?我说你理解错了,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最大的误导就是认为讲制造业是过时的,是落伍的,认为要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之类,才跟得上形势,才能与时俱进。这是当前社会最大的问题。
构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能力,完善基础设置,构建治理体系,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生态系统的深度有效融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重点任务:一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推动多产业链网融合、工业与消费互联网双向联通,形成数字化产业生态基础;二是以数据为基础要素,打造全产业链数字链,系统性消除各类数字鸿沟,构建数据驱动的全要素生态体系;三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优化创新、市场和产业等要素配置,升级产业供给体系的结构、质量和效率,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生态系统深度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市场规模每翻一番,平均生产率就会增长5%~10%。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高地估计实体世界的发展,过低地估计数字层面的发展,事实上,机械世界常常以线性发展,而数字世界的发展通常呈现指数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