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娱乐化倾向越发严重,太多文人墨客、学者和网民等钟情于关注人情世故(人伦)和鸡毛蒜皮的一些生活小事,却对就业、看病、环境和国际形势等关乎社会发展及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人们思维的停滞还是社会的悲哀?亦或是短视,格局太小?
人无法脱离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能只着眼于生活中的那点小事,而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关注国家政策制度,社会政治经济等大事,特别是《共绘网》的话题(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即人类的根本问题,不能总是人云亦云,缺乏自我判断与思考,否则,势必会成为精神的奴隶,也不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普通人尚且要善思善辩,知识水平更高的学者、专家更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审视社会中的病态现象,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而非整日将精力放在没有意义的小事上,津津乐道,这岂不是浪费生命吗?......作为一个民间智库,《共绘网》不忘初心,坚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幸运的是有很多话题被发现,被关注,也许未来之路不是很坦途,但我们仍然无所畏惧,只为擘画新时代宏伟蓝图。期待你的加入!“我转发、传播了许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快传播《共绘网》与智者同行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一个好的学者,应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心中有事,即应深知人生责任所在,如王船山自题其座右铭曰:“吾生有事”;意中有人,即服膺在本专业登峰造极的人物,如杨时“程门立雪”,如齐白石“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眼中有泪,即魂牵梦绕,喜怒哀乐,惟在名山事业,如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若为了给学术派上学术之外的用场,使学术失真变味,蜕化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讨价还价的砝码,投机钻营的手段,甚至如邱成桐说,“把学术搞成了权术”;若为应付考核,晋升职称,捞取经费,甚至加官晋爵,以及为申请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基地……”,无不背离了学术的宗旨。在这种情形下取得的所谓的学术成果,难免粗鄙平庸、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剽窃;学人满面乞儿相,安能具备学术应有的“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的风骨和气象?(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共绘网》在坚持立足基础学科、踏实钻研学科基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现实关照,针对当代中国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当代世界所遭遇的共同困境,提出中国思考和中国方案。这也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要求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