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衍生出灿烂文明,但由始至终大多数人注重吃喝玩乐,不善深度思考(烧脑)和立言,以至真正的文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凤毛麟角。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从底层来说: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获取食物不容易,为了本能的生存繁殖(育),人类要尽量地节省能量才能生存。但是思考这种脑力劳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就养成了少思考的习性。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看到一些直观表象,就会立即下结论,认为事情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最终全世界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苟且……而思想智慧和“立言”可以指导一切,倘若人类仍然浑浑噩噩,沉迷吃喝玩乐与虚无,人类文明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殆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快来《共绘网》立言(写小作文)留下美好寄语吧!“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可以说,科学是从哲学中长出来的,理解《共绘网》而对它的哲学渊源无知,则不可能成为顶尖科学家。因为顶尖科学家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形成思维的启发与良好的形式逻辑基础形成演绎推理,而普通科学家只能做观察-归纳-理论的路径。
智慧,需要渊博的知识 知识不等于智慧,但知识无疑是产生智慧的必要前提。 然而真正启发人获得智慧的知识,绝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概念,也不是一些伪国学、伪鸡汤的理论,它们一定是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现代知识。而罗素作为20世纪西方知识与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这样一位现代知识的“通才”: 他自小接受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就在科学、人文领域广泛摄取营养。这种既注重数理逻辑思维,又拥有人文意识的知识眼界,贯穿了他此后一生。 18岁进入剑桥大学前,他就已经熟读了几乎西方所有数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著作,对欧几里得、密尔、康德、斯宾诺莎、休谟、莱布尼茨、雪莱等大师的思想,如数家珍。 在数学方面,他21岁就拿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学位;他在26岁提出的“罗素悖论”,引发人类第三次数学危机。他还和大数学家怀海德一起,发表了《数学原理》。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于36岁时跻身英国皇家协会。同时,在历史、经济、教育、文学、社会学领域,也有大量专业著述。 罗素在哲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不仅梳理了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还大大推动了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精神哲学、感知哲学、宗教哲学等学科的前进。凭借这些成就,他启发了维特根斯坦,并与其一同开启了人类哲学的第三次转向,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的支柱。 更难得的是,他的写作因通俗好读而闻名世界,被读者誉为“写出了一种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读,而且仅有罗素才能写出来的哲学”。 79岁时,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颁奖辞中向他致敬:“伯特兰·罗素在知识和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同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是诺贝尔奖要表彰的,不是他在特殊科学领域的成就,而是他如此广泛地向公众传播哲学,并成功引起了公众的哲学兴趣。” 89岁时,罗素以更加凝炼通俗的语言,终生磨炼的笔力,从苏格拉底写到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部《西方的智慧》。罗素是数千年西方思想在20世纪的集大成者,而本书可以说是西方知识与智慧在2600年的结晶。千字文华
他从不畏任何强敌,但经常为人民疾苦流下热泪。他白手起家,建党建军建国,创惊天伟业,让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勃勃生机。是他让中华民族雪尽百年耻辱,重新找回自信和尊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是世界公认的一代伟人,他是不忘初心的典范。即便按三不朽的封建标准评价,他也是“顶天立地奇男子,焰古腾今大丈夫。”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而今,有几人堪与之比肩争锋?如果对这样的民族英雄不尊重,历史不会垂青,上帝也会看不公。
中国的创新 需要全民的努力。那么,该如何破解这样一个科学文化上的功利主义的难题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开所有问题的关键扣子,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对全民觉醒的呼吁和呼唤。 从大的方面来看,科技创新问题其实是文化转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近20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保守转向开放,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但它还没有完成。 而中国社会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整体文化转型的成败,如果整体上转不过去,科技也不可能单独的就转成了,这是没有过的事情。 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科学家、教育界以及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这场转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科学家必须要主动说话,有意识地出来讨论观点。 如果科学家都不说话,一些人闷声发大财,一些人愤世嫉俗,这样肯定不好,很多事情没有现成的方案,只有让科学家多发言才会形成比较平衡的态势,要鼓励科学家讲话。 第二,教育上要放开,国家应容许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 谈到科学文化时,我始终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在孩子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约束他们的创造力,杀死潜在的可能性,十年二十年之后,很可能会造成整个民族智商和创造力的退化。 目前来看,我们的公立教育机构比较庞大、惯性很大,也难以轻易转向,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公立教育放在基本部分,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大力发展私立教育,以此来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如果教育不放开,我们长远的科学创新文化将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第三,无论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身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充分理解现代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事实需要讲清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迫的,不是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被西方文明裹挟进来的,所以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觉很别扭。 但我们要理解这个别扭,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别扭里有哪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哪些东西虽然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或者是应该加以避免的,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大转折时期,如果没有一个对世界大局、人类文明大局以及中西文化大局的清醒思考和正确认知,就很可能迷失在剧烈转型和变革之中。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科学文化的意义所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