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三岁稚嫩小童,谁不会摇头吟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中国文化恒久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学校课文的选作来源,而且是必读书目。不可否认,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仔细深究,你是否发现《论语》和《道德经》等书籍有太多的人情世故(人伦),却少了一些务实的生活、国家及世界的治理之道......许多人大惑不解:老子的《道德经》究竟在思考和回答了什么重大问题呢?实际上,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由于太多的伦理与人情世故,使中国人基本上都陷入到了内卷和内耗上……
没错,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方能实现自我价值,为改变世界,改变未来而贡献力量。但话说回来,熏陶于古典著作中的你们,也需要时常走进世俗,来到《共绘网》了解时事热点,运转思维,给出你们全球性治理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为世界的欣欣向荣添砖加瓦!对此,您觉得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回到“价值确信”。孔子所处的时代,“价值确信”动摇了。面对这个局面,孔子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你不要以为《论语》平易近人,《论语》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最难读的。一旦你真正读进去,就会如颜回所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你什么时候读《论语》读到这感觉,大概算有点懂了。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论语》有多难,其实《论语》比《孟子》难,《论语》比《庄子》难,《论语》也比《周易》难。 《论语》对于我们还有一个艰难之处,就在于我们离它太近,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语言,融入我们思维的根基处,融入我们感受世界的最基础的位置,以至于太熟悉,失去了距离感。孔子之前没有人把道理说到这个高度。那么,为什么孔子要把道理说到这个高度?因为在那个时代,普遍的价值确信动摇了。 孔子时代“礼坏乐崩”呈现出来的是价值确信的动摇。孔子用他的思考,为这个时代重新树立了或者说巩固了价值基础。所以,每代哲学家其实都针对的是一个价值的守护作用。 哲学是每个时代最庄严的守护,哲学守护在价值的根基处。当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被动摇的时候,哲学就要起来捍卫;当这个时代的价值根基被拔除的时候,哲学就要重新为时代确立价值基础。 中国哲学第二个发展的时代,就是孟子生活的时代。孟子生活的时代,价值危机进一步深化。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哲学的发展始终都跟价值危机的深化程度有关。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末为得道: 此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非圣人不可。 得道比较复杂,简单的来说,当一个人的道达到这个时代的顶峰或者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思想的时候,他就是得道。 所谓得道 ,乃是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常人多止于悟道与行道,至于得道,更是万里挑一。这种人已经超凡入圣,或是得道高人。
又如《周易》及阴阳说,也被一些人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学的大成,成了中国以至世界一切科学的源泉。其实稍为懂一点中国历史就不难看出,在先秦时代人们绝对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一般来说,精神、理念、个人的能力未必会不断进步,不存在后人超过前人的规律,但知识、科学、技术、人类的整体能力总是不断积累和进步的。先秦的学者再伟大,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现代科学家学习和运用《周易》或阴阳说所取得的成就,与《周易》或阴阳本身的科学价值不能混为一谈。例如,尽管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是从中国的阴阳说得到启发的故事已经不止一次被指出并非事实,但不少人还是津津乐道,以此来证明《周易》的伟大。姑且不论此事的真伪,就算真有其事,那么比莱布尼茨对《周易》不知熟悉多少倍,又不知有多少《周易》专家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发明二进制并进而研制出计算机呢? 有些人担心我们过于强调科学会导致“科学主义”,但是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对中国学者来说,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科学精神,科学讲得太少。就是为了确立人文精神,我们也应该确立科学精神。原载《葛剑雄文集》
全球化理论从整体构建人类社会和倡导构建世界新秩序是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特征的借鉴性资源。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全球化理论将人类命运和共同利益纳入研究范畴,反思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气候和生态恶化、资本盛行以及经济危机频发等现代性危机。这一理论强调对人类整体的关注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批判西方主流价值观,提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建立平等和民主的新秩序。这为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以整体思维、系统观念观照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探寻国家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之后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常玲玲 陆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