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展望》杂志联合评出了“全球100位公共知识分子”,当年,中国学者樊刚(经济学家)、郑必坚(政治理论家)、王辑思(外交理论家)入选。
这份百人名单中包括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医药科学家、文化学者、社会学者、建筑师和音乐家等。全球公认的“公共知识分子”两大特征是:深度参与公共议题和独立品格。这意味着,他们既要有专业领域内的声望,也要在跨学科的争论中发声,并且要以独立之思维影响公共生活......
可是,时光飞逝,如今人们再谈公知,却是亲美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字里行间都在崇洋媚外,诋毁中国文化、中国同胞。这样的公知不要也罢。而最早的公共知识分子大部分为世界发声,挑战人类认识局限,但如今的大学却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大多毕业论文没有多少实际价值。所以,共绘网认为全世界的文科大学(学院),若不能站在全球视野,客观、公正、中立地雄辩“真理”,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不出世界公共知识分子乃至世界级大师的,这样的大学作用不大。对此,您觉得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学校教学的脱节, 社会对文科的鄙视,那又怎样?高速发展社会的背后是文学的缺失,缺失的部分才是文科生要补上的东西。这是只有人类才可以做到的事情,AI永远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道德修养和逻辑思维。文科生要做的是跨学科结合,而不是在自己的领域转圈。
我们为什么无法信任知识分子。我非常喜欢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对知识分子下的一个定义,他将其定义为“理念的处理者”。即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始于理念,终于理念,在理念的世界中徜徉翱翔,就算将这些知识分子发明的理念应用于现实世界,对周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与知识分子无关,因他并不对现实世界发生的后果负责。 比如,亚当·斯密并不从事商业活动,弗里德里奇·哈耶克哈耶克和凯恩斯并不对经济危机负责,他们只是陈述了自己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恰巧被一些感兴趣的人应用到改变世界的进程中,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活动。 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其实已经很鲜明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很多时候,声誉显赫、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为社会病症所开出的“药方”,经常被实践证明并非良药,反而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知识分子却常常无视那些灾难而固执己见。即使他们的言论判断不符合事实,或者造成巨大灾难,他们本身却往往毫发无损。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在生活中需要作出无数个决定,除了日常无关痛痒的那些决定之外,很多决定涉及不熟悉的领域,需要专业层面的建议,在听从建议的时刻,我们梦想着建议者不但要给出建议,还要对自己的建议负责,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他们产生信任,但是如果有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只负责建议,却并不对建议的后果负责,还如何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信任呢?商闻
老师说的太对了[强][强][强] [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