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品格的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进一步具体地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历史层面,无论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愿景,以至于“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存智慧……“天下”情怀寄寓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下大同”的理想憧憬,也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的包容性治理理念。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立足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前景......
可是,毫不客气的说,截止目前包括仙逝的大部分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作家等,其学术思想(理论系统)不具有(具备)全球一体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世界大同也鲜有具体的阐述,他们大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世界里,没有放眼全球的气魄,缺乏那种波澜壮阔、翻江倒海的宏大气势与叙事的眼界和格局。是否应该立足世界多提出、研究一些与人类命运相关的理论思想体系和新方案,就像《共绘网》天人合一的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和宇宙等多方面事关全局的战略话题)一样,拯救和造福全人类呢?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