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然而,就中国目前的经济趋势而言,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仍然被奉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具体是中国经济趋势整体平稳向上发展,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日趋严重,值得注意。比如:任务层层加码,压力层层甩锅,坚持痕迹注意,督察检查频繁,亦或是基层问题“滥用”“泛化”……这些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虽然让各行各业的工作有了“面子”,但同时也失去了“里子”,严重背离了工作本心,降低工作之类,还会增加人员的负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诚然,必要的检查、留痕是保证各项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但负面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式豆腐渣工程和各行各业造假屡禁不止,例如:1999年1月4日,重庆綦江彩虹桥那一声巨响,建成仅为3年的桥突然整体坍塌;再有投资760多万元的江苏省徐州市济众桥改建工程,原定于2004年6月28日举行剪彩仪式,却在27日坍塌,连多等一天都不行……总而言之,上述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数不胜数。由此中国每年损失惨重,所以,共绘网认为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另外,话说回来,积沙成塔,假如我们各级政府能每天处理与彻底解决大、中、小各一项民生问题,则一年下来就是1095个,10年就是10950个民生实事,以此类推……让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样的社会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对此,您觉得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南方多雨,非止一日,哪有那么多百年一遇?出了事就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某些部门又该举一反三了, 每个...背后都有... 48个生命背后远不止48个家庭,但愿这些悲剧再少一些[合十]
【阅读提示:本文列举的基层治理十大怪现象,说的都是大实话,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听听这些逆耳之言,对于正视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状,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01 、 无事找事。 基层普遍陷入了“无事找事”的怪圈里。上级就怕基层没事干,就不断布置各种“狗屁工作”,隔断时间一个工作清单,换个时间又是工作提示,还随时有紧急通知。打雷下雨得通知去看看老百姓家里的房屋安全不安全,冬天取暖有消防安全隐患,要搞“敲门行动”。 这些工作,唯一的意义就是证明基层还在干事,至于事情有没有必要干,则是不重要的。 “群众无小事”俨然成了狗屁工作的根源,把群众当作“巨婴”,把基层干部当作“保姆”,群众出点事,上级就要找基层干部的麻烦。 基层花了大量时间在应付各种清单和报表,有些地方动不动就搞个问题清单,但凡是巡视、督查、审计、环保、网络舆情、安全生产、信访、社会平安稳定出现的问题,都要清单化处理。没有问题,也要填各种报表,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平安等工作,都有常规化的报表。 基层干部很忙,忙得晕头转向,但都是在“后台”运转,群众不知道,没有任何获得感,很多时候还觉得很扰民。 有经验的领导,一定要把“无事找事”的范儿做足,免得连累了自己和下属。某地发生过一个重大事故,十几个外地驴友擅自闯入禁区探险,结果遇到山洪暴发,全被淹死了。得亏当地领导有先见之明,事先主动“找事”,在路口设置了警示牌,派人劝阻,各种工作都提前做到位了。结果,上级纪委查了一年,果真证明本地没有任何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感谢这位领导,真是保护了全县上上下下的许多干部。 02 、 草木皆兵。 现如今,基层工作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任何一个工作都不能放松警惕,随时得紧绷神经,搞不好一点小事就酿成了大事。上级的巡视、督查、检查以及第三方评估,都得认真准备,排演到位,连衣食住行的细节都得领导亲自过问,就怕哪个环节出篓子。 基层最怕上级检查出了问题。只要是“问题”,必定要整改,其中的流程繁杂不已。基层都已经习惯了“零容忍”,能主动避免的一定要主动避免;出了点漏子,别解释,按照上面要求认真整改就是了。一个地方出漏子,影响的不仅是重要领导的仕途,还是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出了一个安全事故,一次死亡超过三人,这个地方一整年肯定废了,两年都缓不过劲来。整改周期非常长,属地、部门和个人都得整改,还得做教训总结,完了还要举一反三由点到面整改。 03 、 一刀切。 一刀切已经是老问题了,但现在却“切”出了新境界。上级制定政策都越来越细,连“原则上”这类的语言都不太愿意提及了。过去的一刀切,是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现在的一刀切,不仅要结果,也要过程。一件任务,不仅要按时交账,还要过程控制,一周、一月、一季度、半年、一年,都得有台账和汇报。 很多政策,布置任务的时候,已经把表格做好了,照着填就是。脱贫攻坚的时候,每年完成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是脱贫速度慢了,当然要被质问;但快了也不行,上级会说,你咋那么厉害呢?厕所革命的时候也是,好像工程进度是匀速进行了,每个时间段完成多少比例都是规定好的。 现在的一刀切,基层都懒得吐槽了。因为,这些政策似乎都是系统设置的,你都找不到吐槽对象。上级会说,我也没办法啊,制度就这么规定的。因此,基层只能违心干活,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干。 只不过,创造条件干的,差不多都是折腾。违背实际的一刀切,不仅折腾干部,还折腾群众。这个系统,已经到了无人负责的程度。基层怨声载道,却毫无办法。作者吕德文,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收钱的时候从不会放过一辆车,但日常安全巡查是否也没有放过每一米路的安全隐患? 工程建设就不能百年质量吗?豆腐渣工程就是人祸。别让自然天气背锅了。悲哀啊!但愿这是最后一次事故。愿逝者安息!
一看就是填方量大,挡墙没做好,别说什么狗屁下雨,设计时候不考虑下雨了?,要么设计问题,要么施工问题,这又不是什么新的高科技,锚杆挡墙,重力挡墙,高架桥,设计,施工到位,都可以解决问题了,什么狗屁下雨,还有七度抗震呢?就是挡墙出问题了,这么简单的事,要么设计问题,要么施工问题,倒霉的48条生命,设计监督管理,都是你们自己辛辛苦苦供养着的,认倒霉吧!
灾难无情人有情,然而,无情的灾难是怎么发生的呢? 梅大高速公路,是连接广东梅州与大埔县的高速要道。此地沟壑连绵,地形复杂。全长61公里,总投资达56亿多。2014年12月31日竣工运营,距今不到10年。 这条高速路自承建之日起,似乎就一直命运多舛。施工时,就多次出现冒顶、塌方、透水等高风险情况。 建成后,沿线又发生过多次山体滑坡。最近的一次是2023年4月1日,也是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其中一段发生边坡崩塌,致使双向交通中断。唯一幸运的是,当时事故并无伤亡。 如今看起来,上次的事故就是自然对人类的一次示警,可惜没有引起人类应有的重视。时隔一年后,相同的情景再现。这一次没有了上次的幸运,伤亡惨重…… 此次事故后,有人提出事故主因,仍然是最近广东连降“百年一遇的暴雨”,造成地基松软,山体滑坡。 首先得承认,“连绵不断的雨”这个原因肯定存在。但几场大雨就把路基泡松软了? 南方多雨,非止一日,哪有那么多百年一遇? 一个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营,是保障高速安全的几个责任主体。如果一定要分出等级,那么高速的承建方和运营方就是重中之重。 梅大高速,地形复杂,承建方是否按照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标准来建造? 而对于如此复杂的路况,运营方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 事故后,经媒体深挖,梅大高速的承建方为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运营方为广东大潮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大潮高速公司曾于2023年10月,在其官方公众号“大潮高速”发布的文章中,提及广东省高速公路检查组,曾对大潮高速的运营服务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而就在事故发生发生前一周的4月24日,大潮高速的控股股东——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丛华,还曾带队到大潮高速进行调研督导。 当时蔡董指出,“要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各项工作,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持续强化对边坡、桥梁、隧道、互通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排查,隐患跟踪治理,加大“技防+人防”的保障力度……” 历史总是惊人的轮回,看起来是多么熟悉的场景。 “全力以赴,时刻紧绷,持续强化,加大保障力度……”听起来又是多么熟悉的词。 领导们的指示其实非常正确,前提是如果下面能一丝不苟的执行的话。 建筑、检修、维护、预警……每一步,都本应一丝不苟,前提是如果对生命怀有高度敬畏的话! 2023年发生塌方后,今年的暴雨中和暴雨后,高速运营方对高速路是如何“持续强化对边坡、桥梁、隧道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排查”的? 如此大范围的掏空垮塌,事前不可能毫无迹象。运营方有没有发现危险和隐患? 如果发现了,为何不预警?不封路? 逝去的48条性命,需要答案!背后的48个家庭,需要答案!作者丨燕无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凸显了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财政部门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力戒奢华,把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是抓好过紧日子的执行。我们将持续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执行会议差旅、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预算的约束,推动精简不必要的节庆、论坛和展会等,及时收回使用结余闲置的资金,把更多的“真金白银”用于发展的紧要处、民生的急需上。 三是强化过紧日子的监督。2023年,我们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了使用财政资金搞“形象工程”等违规行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督惩处,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坚决防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关于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集中财力办大事。 (一)厉行节俭,习惯过紧日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树牢过紧日子理念。财政部门要带头勤俭节约,财政干部要带头艰苦创业,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要健全过紧日子制度。将过紧日子的要求长期坚持下去。要严格过紧日子执行。把严把紧预算关口,按照标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完善支出审核机制,不该开支、不必开支的一律不开支。要强化过紧日子监督。与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等结合起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管理。对突击花钱、大手大脚、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的,该追责的要追责。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 所谓提质增效,就是要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关键处,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 五、做深做细过紧日子情况评估。中央部门要继续按季度评估本部门落实过紧日子情况,从制度建设情况、一般性支出情况、“三公”经费情况、支出标准建设及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财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与相关单位预算安排挂钩。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过紧日子评估制度建设,强化本地区部门和单位过紧日子情况评估和结果运用,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管理。
很好很好,让人听了看了都很好。只能说好。 就怕是形式主义, 我们单位更甚: 那年宣传反腐,我们领导就借机整事: 劳动保护不发了; 去工地不用工程车接送了(员工自己打车或骑车去); 中午现场的盒饭给免掉了…… 凡此种种还美其名曰: 反腐有成效,禁止了公车私用、公款吃喝?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通知强调:一是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对“三公”经费实施更加严格的限额管理。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不得使用非财政拨款安排因公出国(境)费;对公务用车严禁超标准租赁高档豪华车辆,降低车辆运行维护费用;公务接待中严禁以虚报人数、违规增加陪同人数等方式多开支公务接待费。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调中央部门带头大幅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举办活动不得讲求排场,尽量节约支出。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要优先使用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等场所,鼓励采取视频、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开展公务活动。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进一步开展预算评审,遏制项目申报高估冒算、掺杂无关内容等问题;对违规、异常列支费用和突击花钱的行为加大线上监控的力度,对发现的疑点进行日常核查;坚持常态化开展财政资金清理,将闲置资金用于保民生、促发展。四是严格支出管理,兜牢“三保”底线。强调对基层“三保”健全分级责任体系,要求各地坚持优先使用稳定财力用于“三保”,硬化执行约束,严禁挤占挪用“三保”资金,对“三保”存在风险的地区财政支出及库款拨付实施严格监管。五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要对重大政策、项目继续开展事前评估,从源头上严格立项管理;加强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发挥绩效目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引导约束作用;通过绩效监控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漏洞,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高质量开展绩效评价,健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强调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明确要求各单位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将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责任明确到人;持续保持财会监督高压态势,防范和查处违规记账、擅自截留、非法挪用等问题,加大通报和处理力度,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中央财政带头压实责任,不断完善制度措施,让过紧日子成为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自觉遵循的原则,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形成长期过紧日子的良好氛围。来源:财政部预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