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需,就是国内的消费与投资。内需不足,就是国内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低于国内供给能力。在内需不足的时候,如果外需(净出口)也比较弱,经济就会陷入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的萧条状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企业大面积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当前中国的内需不足,再叠加上出口的走弱,已经给其经济带来了明显压力。有人认为低收入人群的庞大规模是导致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然而,低收入人群的数量并不是近年来的新问题。早在几年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宣布,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此外,尽管疫情持续三年,家庭储蓄耗尽,但中国居民存款仍然增加。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并非所有人都缺钱,相反,人们普遍习惯攒钱。这表明,中国目前并不是资金短缺......
那么中国内需消费不足是否与财富流失海外有关呢?例如:资金和利润转出(含外资获利转出)、出国留学与移民等等?加上中国的中产阶层普遍崇洋媚外,喜欢购买国外的奢侈品而不购国货,毕竟他们是消费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中国的富人阶层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该现象的六个鲜明特征即所谓的“六化”:“注册外国化( 动机不纯 )、资产私有化、负债公司化、风险社会化、子女欧美化和爱国淡漠(淡薄)化”,意即他们的“根”和“心”已经不在中国了......对此,您怎么看?“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为了这次“出走”,老潘已精心准备长达8年之久! 2014年,房地产业盛况空前,众多商业巨头如许家印、王健林趁势壮大,然而,潘石屹却刻意逆流而动,连续出售房地产项目套现总金额近300亿元人民币。 起初时,他格外小心,采取小规模抛售资产方式,生怕掀起一丝波纹。然而,风声还是走漏,面对记者的质疑,他假装冷静,声称:“SOHO的建筑都在国内,我也无法带走,这么做是为了慈善。”暗示自己“无法逃离”。 SOHO大楼的确带不走,但卖掉却很容易。此后潘的动作愈发频繁,连发誓不卖的“外滩SOHO”和“望京SOHO”都悉数出手,2021年更是计划直接将整个SOHO中国转手,以142亿打包卖给美国黑石集团。幸好这场收购由于垄断的原因而中止,SOHO中国得以保全。 老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既然不能卖,那就不卖了。他和张欣双双辞职打算金蝉脱壳,当面对外界质疑,却又信誓旦旦表态:“我当然跑不掉的,我还是中国籍嘛。” 然而这正中老潘计谋的第二环:在媒体还在和潘石屹“拉扯”时,张欣与两位儿子已经悄然加入美国国籍,并陆续将资产转到自身名下。 潘石屹之所以能成就非凡事业,除本身智慧才干之外,更重要在于“时势造就英雄”。 凭房地产业的时代红利,潘成功跻身首富之列,如今却向海外转移资产,造成资产外流,可见其缺少企业家应有的责任心。对于此类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商人,《人民日报》毫不客气地评论称:“即便规模庞大,亦非我们所需。” 同样农村出身,白手起家成首富的刘强东赢得了“真正企业家”的赞誉。他在功成名就后直接给家乡宿迁捐赠超1亿资金,还将京东的重要部门迁移至故乡以助其腾飞,累计捐出149亿元财富,荣膺中国首善,无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
2024年开年的第一季度,经济环境真的不如市场预期,比去年更加“卷“:外边儿的世界风云变幻,美国降息降温,日本提前缩紧流动性,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贸易“断层”纷纷扰扰等;国内也不是吃素的,CPI/PPI低位震荡,房地产低迷,消费需求还需提振,经济转型阵痛等,挑战一个接一个。但二十大还是将今年的GDP目标稳定在5%左右的增长,这既是咱们的信心,也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面对这些,何以成为拨开众多迷雾的“指路明灯“?
减少投资是变相鼓励“走资”。如果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经济问题是投资过剩导致的,社会资本投资要减少。那么,要这些资本干嘛去呢?社会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难道像某些企业一样,都去海外投资,去拉高美国、日本的经济?难道像某些资本家一样,全家移民到美国,把在国内的负债转化成海外个人资产,给家人办离岸信托?如果国家资本积累率下降,如何还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鼓励“走资”,不正是为殖民者服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