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房价奇高,远超美英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之最,“居者有其屋”成为大多中国人早已破灭的梦想。日前,随着教育部的就近入学政策的出台,北京、南京等多地的学区房价格连连攀升,再创新高,北京一处不足10平米的学区房就被爆炒到每平30万。“学区房”房价的一路走高与教育资源不均匀密不可分,义务教育法中对“就近入学”原则有明确规定,一开始是为了规范政府的行为,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政府就应该设立学校,并且同一区域范围的学校没有差异。现在逐步转变成对学生家长的要求,孩子只能在家附近的地方上学,但又面临学校教育质量有差异的现实,于是家长开始根据好的学校来选择家的位置,这就推进了学区房热卖现象。再基于原本就高居不下的房价,学区房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要想给学区房高房价降降温,不仅需要房地产泡沫的减少,也要尽快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学区房”房价何以一路走高?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深圳已经在第一时间在深圳政府官网上公开向所有深圳市民征求意见!也打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枪。 深圳的教师轮换制度 ,虽然目前细节还没出来,但从征求意见稿看的出一些影子: 也是跟北京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各个学校的教师们以后要流动起来,不能终身在一个学校教书,而是每隔几年,就必须换一个学校任教。 不管你是普通的老师,还是优秀的老师,特级教师,哪怕是校长。都不能一直在一个学校教书。必须按照规定,流动起来!
公平,学区房公平吗?教室轮转制度落地了吗?相应的考核制度落实了吗?教育的投入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一些乡镇的义务教育有的渐行渐远了,一些有水平的老师都跳槽了,剩下的学生成为年轻老师的试验品了,请多关注起来……
教师轮换制或将大面积试水,学区房价值大打折扣。 为什么中国的学区房特别贵,因为好的师资力量都集中在了市中心。 只有老师们在全市范围内流动起来,才能提高郊区教学质量,让市区和郊区的教育资源均衡化。 在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方面,日本值得我们借鉴。 自二战之后,日本实行了教师“定期流动制”,法律规定所有教师和校长不能在同一学校的任期超过一定年限,对于流动的教师还会给予给予相应的津贴。有数据显示,日本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校长3~5年换一次学校。 日本这一制度实行了70多年,极大地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差距。 国内虽然有所仿照探索,但有的地方是按比例流动轮岗,并非涉及所有教师队伍,流出去的教师可能并非特别优秀,也有的地方局限于在本区县内流动,对于郊区薄弱学校的师资状况改善不大。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 像东京都就将所属区、市、町、村分为 12 个区域,每个教师必须跨越三个区域任职。这种流动安排就较好地缩小了地区间差距。 教育资源的充分流动,也有助于解决天价学区房问题。 在家长和学生背负的大山中,最“不应承受之重”就是学区房体系。 中国一套套天价老破小学区房,都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严苛的户籍制度共同酿成的苦果。 在4月份政治局会议中,高层罕见提出了“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说明了当前解决学区房问题的紧迫性。 如果任由学区房的火再烧下去,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被剥夺公平的教育权。随之而来的,是更进一步的内卷和阶层固化。 而且,学区房的金融属性比一般的房子强,更高的杠杆代表着相应更强的金融风险。 在教育资源+房价+户籍的三重捆绑中,只有解决教育的问题,才有希望解决后两个。北京、上海的动作都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 去年4月,北京教育资源最丰富、学区房最贵的西城区就动手了,出台“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政策,小学将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 今年3月,上海发出“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要对学区房釜底抽薪。学区房改革将会加速向全国蔓延,数十万一平的学区房走到末路了。 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很考验各地决策者的胆识和魄力,需要一股把长期利益放在首位的决心。(智谷趋势)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