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态,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然而,在这一制度运行过程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市场法则往往被过度强调,以至于忽视了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轻视了其内在的多维度需求和价值追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被视为调节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引导个体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投资。然而,当市场经济被过度强调,以至于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标准时,人性的弱点便暴露无遗。人们开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道德、健康甚至生命,这种“人为财死”的现象(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屡见不鲜。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其内在的需求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满足。人们还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情感的归属和社会的认同。
总之,人类不一定得走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选择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这些非物质层面的需求。总体来说,西方的个人和自由主义是自私自利;中国的集体主义是奋发图强,勤劳致富,两者对“自由”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人类不一定非要走自由主义也可以选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此,您是否赞同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哲学的“自由”在于思物性是自然的,有规律的;心性是自由的,有目的的。现代物理学尽管也存在“测不准”原理,但这种“测不准”性质,是由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特殊性的表现形式,加上实验手段的限制所决定的。物性世界不会有任何虚伪。物性是自然的、必然的,无价值选择可言,所以物性世界不存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人性却不然人有情有意,有目的,有好恶,有价值选择。这就是说,物性世界是必然的,人性世界是自由的。物性世界是必然的,所以物性世界没有“责任”和“正义”。人性有“意志自由”,所以人道有“责任”和“正义”等价值理性的选择与评判。哲学的“自由”植根于对人道的责任与正义的追问或思。哲学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想者的存在在于“思想”。思想的本质是自由。海德格尔喜欢用家乡教堂的钟声、乡野的路比喻现象学的哲学和思想。余音袅袅的钟声象征一种“境域化”的开放的“缘在”,穿透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乡野的路曲折蜿蜒,通向远方,象征思想者自由驰骋的“思想”。老子所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的“道”,与海德格尔的“路”,有相通之处,代表古今哲学家对精神“自由”的一种本体论的追究。熊十力曾说:“哲学之事,基实测以游玄,从观象而知化。(自注:大易之妙在此)穷大则建本立极,冒天下之物;通微则极深研几,洞万化之原。”观象实测带有科学的性质,游玄知化又近于宗教的精神。作者:李振纲 河北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人类社会是先有经济活动,然后才有政治、宗教等活动吗?未必如此。这一论断可以说是对原始人类社会最初状态的一种假设,不首先解决吃、喝、住、穿,其他别的还谈得上吗?人固然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即便是原始人的活动,也是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同时进行的。原始人合作狩猎,和谁合作,如何合作?猎取动物后,围在一起歌之舞之,也体现为着政治、文化等活动。如果把原始初民解决衣食住行的行为理解为后来经济活动的萌芽的话,那么,同时也存在着后来政治、文化活动的萌芽。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人们在解决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着政治、文化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相伴而生的,并无孰先孰后之分。人本身是具有高级意识的动物,不仅需要物欲的满足,还有其他如尊严、愉悦、爱与被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即便是作为一种动物,人不仅需要吃、喝、住、穿,还需要性欲的满足。总之,人并非单纯的经济动物,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从事着政治、文化等活动。就社会问题而言,应该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问题统筹考虑,就社会建设而言,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统筹规划。智者说哲理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