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文凭作为衡量个人知识水平和学习经历的重要凭证,其地位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文凭的价值是否仅仅体现在纸张上那一串令人瞩目的学历和学位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文凭的价值,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正义感和正能量,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影响力的关键。
如果文凭仅仅成为了一种空洞的符号,背后却充斥着负能量和反动思想,那么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一个缺乏正义感和正能量的人,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和学位,也只是一个空壳。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制造混乱,去破坏社会的稳定。这样的文凭,不仅不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反而可能成为社会的隐患。因此,我们在追求文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正能量与思想修养。只有当我们真正具备了这些品质,我们的文凭才能成为我们走向成功、服务社会的有力武器......
同时,社会也应该对文凭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不仅仅看重学历和学位的高低,更要关注文凭持有者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您说是不是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一帮子人写这么多文字骂文科,跟说英语重要的视频一样,评论全是中文,一个英语单词没有。。。。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所谓理科,就是背几百年前的公式定理,做题再做题,拿文凭,然后演戏说自己是科学家创新发明了。实际绝大多数拿了文凭,就是码文字骂文科而已。一辈子背公式定理演戏,说自己是高斯牛顿
教育直接塑造三观,塑不好就形成《腐败的思想根源》。 重文凭轻文化。文凭不等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政绩标准”主要是分数和升学率,以至于在“分数至上”的扭曲价值主导下,各科老师只会灌输要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而讲不清要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学习等根本问题,违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基本规律,舍本逐末,使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愈发衰退,教学关系愈发紧张,一大批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胸无大志、自私自利,无法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融合,甚至积极调侃批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走向社会后自然急功近利、贪慕虚荣,以升官发财光耀门楣为己任。法言巽语
文化是有温度的,知识是冷冰冰的。文化是化人,知识是对世界的认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无效,你知道的知识不一定能成为君子,没有知识的人也许很有文化成为君子,缺少文化的好知识分子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知识是实践、文化是理论。文化高是证明上的学多、读的书多。而知识则不一样、就像人们平常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如读书、知识如行路。知识是一种阅历、是人生经历、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认知。 .仁者爱人,正义爱人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 ![]() ![]() ![]() |